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08的文章

是巧合還是奇蹟?

圖片
今天凌晨四點多起床上洗手間,睡眼惺忪走到浴室門口,突然在腳踏墊上,看見一隻長約自己腳掌八分長的「大蜈蚣」。 頓時睡意全消,對於這平日居家內難得一見的不速之客,立刻拿起拖鞋用力壓死它。費了一番功夫才搞定,實在不得不佩服它的韌性,即使將它的頭和身子踩扁,尾巴仍在動..*%#@... 當時除了覺渾身發麻,並感到慶幸,因為還好當時沒有光著腳丫子(平常半夜起床有時會如此..^^..),甚至在它還沒爬進房間就發現它,也沒有讓家裡其他老小或膽小的人發現而誤踩被咬。 陰錯陽差的失誤,而逃過一劫 這件事也讓自己想起以前看過緯來日本台,播放在國外有關「巧合與奇蹟」的故事。內容敘述一群每天定時到教會練唱的信徒,數十年如一日且幾乎不遲到。有一天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因不同原因而遲到,如:衣服弄髒而回去換衣服、小孩看電視到一個段落大人妥協等他、身體突然不適、車子拋錨、手錶慢了…etc.。結果當天教堂大火,且發生於平日練唱時間,結果所有的人都因為遲到而逃過一劫。 後來,許多人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為是巧合,但當天逃過一劫的人,則堅定的認為是奇蹟。一般而言,不論哪一種宗教,大部分認定的「奇蹟」,是指人類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並將重點放在「考據」是否具有「科學根據」,如果可以驗證,但只是機率問題罷了。 巧合為另一種奇蹟,總之感謝平安的一天 自己倒是比較認同,電影《福爾摩斯 -吸血扁蝠》,裡面提到一句話:科學家不應該相信以超自然的力量解釋事情…,「很多論點是可以同時並存」,在邏輯解釋的同時,對於所謂的「巧合」,是否也可能意謂著其實也是「另一種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 我想,更重要的是,或許是對於每一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 「壞事先不急著埋怨」,「好事也不視為理所當然」。不論是巧合或奇蹟,總之….感謝天主讓我們又平安過了一天。 引用本文: 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30.html

人人有怪癖

圖片
關鍵字:額葉、皮質區 日前小外甥女拿了自己手寫春聯,興高采烈問我們大人是否好看?我們基於「禮貌」而說很好看,結果小外甥女便要貼在家門外,最後大人們當然因為「有礙觀瞻」而拒絕,希望她改貼在家裡面,但小姪硬是拗起來哇哇大哭,還丟掉春聯,到了晚上睡前才跟我們「認錯」。  這件事中,只見大人們以理智控制了心中真正的觀感,而小孩則是無法控制心中的感受而直接反映出來,也讓我想起了之前聽過洪蘭女士有關大腦控制言行的相關演講。  最慢發育也最早退化,控制著人行為的腦區域  前額葉皮質區(Prefrontal Cortex)是人格與抑制行為能力的地方,要到20歲以後才成熟,所以各國法律幾乎都裁定20歲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少於20歲則酌量減刑。 從日常經驗也可發現,小學一年級前,小孩都會一邊打人,一邊說對不起,因心理頭想到老師說不可打人,但還是無法克制生氣;一邊搬椅子拿糖,卻又一邊說媽媽罵。  此處腦發育最慢,也是最早老化,根據研究,人到五六十歲以後,開始慢慢變得固執、嘮叨,想做什麼就執意立刻要做。所以有人說,人生是個循環(cycle),小孩要餵他吃飯,老人也要;小孩要包尿片,老人也要包;小孩講不聽,老人也講不聽。因此,如果知道這個理論,跟長輩父母相處,就會比較好,因知道他們心中的意念,如果不完成會困擾他們。   此區大腦受傷、不使用或退化,會導致難以控制的行為   有一臨床案例,先生因車禍而使前腦撞到駕駛盤,康復後太太來見醫生,卻表示不知是否該謝謝醫生。因為先生外表、聲音都是本人,但心理住的已經不是原來的他。先生在受傷前是銀行經理,說話做事得宜有禮,但車禍後心理頭想什麼就說什麼,把親友們都得罪光,甚至有天到市場看到買菜的婦人,竟大聲斥責:「那麼肥還來買菜」。  洪蘭也以自身經驗舉例說明,她父親88歲時要編族譜時,執意要她82歲母親,每天頂著大太陽,每當他做完一張立刻影印一張,然後才願意接下去做,而不願一次一整批印。母親受不了,便將她從陽明大學叫回來,洪蘭與父親溝通無效,因父親揚言要自己去,最後洪蘭只好妥協親自去印。  直到有一天,她到輔大演講,因有集郵習慣,看到校長室字紙簍有郵票,心想第一次見面若開口要郵票,不免顯得失禮,結果一直心不在焉跟校長說話,好不容易「撐過」十分鐘都沒說出口,正當很開心自己意念控制很好時,沒想到走到門邊,突然嘴裡不由自主說:請問校長有沒有集郵?如果沒有集郵,

超級偶像

圖片
今天看到一則外電報導:去年被搶救存活之後,喝人奶、吃魚肝油和抱著泰迪熊睡覺,而引起全球關注的柏林動物園小北極熊 - 努特,現在已是隻大熊,和小時候可愛模樣大不同。 因此,來看牠的遊客愈來愈少,也讓突然「習慣掌聲」的努特,個性大變,行為不穩定,成為動物學家眼中的問題熊,就像是小甜甜布蘭妮一樣,常會失去控制,被寵壞,也失去身份和性別認同。 當初為喚起人類對全球暖化的注意,努特成為最好的「宣傳工具」,人類造成全球暖化,毀了他的家,而現在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喜好」,讓牠受到二次傷害,也讓人擔心目前人氣大旺的另一隻小熊 - 雪花,也可能步上努特的後塵。 這則新聞,也讓自己聯想到兩部編劇都是安德魯尼克的電影: 「楚門的世界」(Truman Show) 和 「虛擬偶像」(Simone) 。 出生在「完美無缺」的環境,卻是別人眼中高收視肥皂劇 「楚門的世界」敘述:楚門打從他出生開始,他就是史上播映最久、最受歡迎的記錄片肥皂劇的主角。所居住的「理想」小鎮海景鎮,竟是龐大的攝影棚,且他每天碰到的「完美無缺」的親朋好友,全都是職業演員。他生命中的一舉一動每分每秒都曝露在隱藏於各處的攝影鏡頭面。 經過三十年的渾噩生活後,當他發現就像是活在謎團後,決定要不計代價地逃離海景鎮。但是他必須面對「楚門的世界」的創始人、製作人和導演,並克服他對未知世界的恐懼,才能真正獲享自由。 彈指之間,掌控令「全球瘋狂且毫無瑕疵」的巨星 「虛擬偶像」內容則是描寫:一位過氣的奧斯卡獎提名導演 - 維特崔倫斯基,很想要東山再起,就在被電影公司炒魷魚後,尊嚴掃地,失去所有時,遇到電腦天才,並於死後將一套電腦軟體留給崔倫斯基。 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他只要按幾個按鍵,一顆閃亮的巨星就此誕生 - 席夢。她是每一個導演心中的理想演員,她跟真人演員最大的不同是,她不會變老、不酗酒、不必戒毒;也不需要經紀公司、經理人、私人保鑣或心靈導師;更不會要求豪華的化妝室或是私人噴射機;且絕不需要替身、不介意裸體;還被設計成喜歡每一部劇本,對錢毫無興趣。她只需要一種力量- 即來自插座的電力。 突然,崔倫斯基又嚐到成功的滋味,全球最受歡迎的明星被他控制在股掌之間,但是事情可能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在一連串事件中,這個虛擬偶像將讓他學會什麼才是永恆的真理。 人類妄想扮演上帝? 之所以將這則新聞和兩部電影聯想在一起,是因為感受到「人類試圖扮演上帝」,想

轉角處的能量

圖片
今天聽收聽台北之音節目「全民大講堂」,邀請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第11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 - 「五年五班」的蕭建華先生。 孤兒院長大,被收養時曾語言不通,竭力克服障礙 蕭建華排行十一,自幼家貧而從小被送往孤兒院,鎮日祈禱希望能擁有父母的親情。終於十五歲被收養,但養父為退伍老兵,養母為原住民,被收養的喜悅頓時被言語不通的障礙所沖淡,但他隨即自我期許,盡快融入環境適應。 短暫的幸福,隨養父去世而中斷,只好放棄學業照顧養母 就在慢慢適應生活時,國二那年養父過世,雖成績優異,但不忍養母辛苦養家,只好放棄計續升學。每天清晨三點送報,七點再繼續去上班,心中只有一個目標:想辦法在二十歲當兵前,存妥安家費給養母。 成年自力更生,完成幼年未完的讀書志願 退伍後,經介紹幫人開車,雖然順遂,但心中開始思考:不應該只滿足於幫人開車,要跳脫出來自己駕馭自己的人生。26那年養母過世,他便開始規劃未來,28歲開始上夜補校,白天繼續工作,後來考上成大中文系並於91年6月畢業,就這樣8年持續半工半讀的生活終於告一段落。 準備展翅高飛之際,惡疾悄然上門,一夕之間粉碎夢想 正當要展翅高飛開拓人生之際,發現右手沒有力氣,找了幾個中醫都沒起色。92年又找到ㄧ來自香港名醫,診斷後接受頸椎減壓手術,但術後復建情況更糟,肌力漸失,醫生重新診斷才發現誤診,應該是「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病變」,是與免疫系統有關的疾病,造成他除了手腳感覺異常外,吞嚥及呼吸的也受到影響。 憶起過去自己曾經走過的辛苦,與朋友一路的關懷,而重新站起來 他從醫院出來經過雜貨店,買了木炭準備回家,還沒來得及燒炭時,突然走進書房,看見掛滿自己過去求學時的獎狀,與朋友的照片,所有生活的點點滴滴慢慢浮現。猛然發現,自己不也曾經「存在但也走過辛苦」,如今雖事與願違,但何苦讓病魔打亂自己的步伐。 頓時閉上眼睛,慢慢思考「自己還有什麼?」學校老師、同學、學弟妹的關心,慢慢把他拉回。接著開始想到,不少人一出生眼睛就不能看、聽、說,甚至躺在醫院,但…自己都還擁有,重要的是還能在這,當下決定活出尊嚴,重新站起來。 努力將每個今天賺進口袋 當初對於醫生誤診,從當時第一個反應,覺得自己應該生氣,到後來「沒時間生氣」,因為醫生說一般只可活2~5年。算算從92年3月發病至今96年12月,他自覺要比別人多付出10倍的代價,才能「將今天賺進口袋」,儘管如此,他卻覺得幸福。 一把

說不完的故事

圖片
昨天兩則報導,一則是:西洋美術史上瑰寶的世界名畫,米勒的「拾穗」及「晚禱」,將於五月卅一日起來台展出三個月;另一則為:20年前轟動一時的電影「魯冰花」,即將重新開拍成「新魯冰花」。 這兩則新聞之所以引起自己的聯想,是因為背後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買家毀約,重改後另有一番意境, 並成為法國國寶,如今又破例來台 初次看到米勒的名畫「晚禱」(The Angelus (1857-1859) by Jean-François Millet),誠如他一貫畫作,讓人感受到「勞動者的樸拙和真實」,當時只覺得很溫馨,看完報導才知其背後插曲。其原是受一位富有的美國人請託所作,本名「馬鈴薯豐收的祈禱」,但米勒完成此畫後,雖經百般催促,對方竟毀約不來取畫。其間,他在畫中加了一座鐘樓,改名為「晚禱」,農夫農婦隨著遠方教堂傳來的晚禱鐘聲,低首祈禱的意境更加深遠。 米勒死後,1889年舉辦的一場大型拍賣會中,美、荷共有四名競標者,法國官方千方百計想把它送進羅浮宮。最後美方贏得名畫。結果整個法國為之震動,媒體發動民眾聯名請願、四位重量級作家輪流為它請命。 最後,羅浮宮商店街的地主休夏以八十萬法郎的代價,將它帶回法國,當「晚禱」返抵法國時,舉國歡騰,有如打贏一場勝仗。 而在多年後,又破天荒首度同時離開法國奧塞美術館來台,史博館並強調,全球只此一站展出,別無分號。 20年前電影結緣,差點無法圓夢,多年後不僅實現夢想,又藉由電影播種 現年42歲的吳鴻滄,20年前剛從新竹師專畢業時,因看了電影 《魯冰花》 ,決定效法片中的美術老師郭雲天的精神,到偏遠地區指導兒童繪畫,於是到南投信義鄉任教,但教了一年後,為了進修,請調到台北縣新莊民安國小,一教就是15年。 吳鴻滄始終遺憾未能實踐昔日的夢想,於是和妻子來到台南後壁烏樹林的樹人國小任教。從以往約6000人的大學校,到現在只有60人左右的小學校,人數與資源落差雖大,但在校長的大力支持下,讓全校65位學生裡有一半左右都得過全縣美術獎。 原本因人數不足瀕臨廢校邊緣的鄉下迷你小學,因吳鴻滄的努力逃過廢校的命運,此故事後來讓導演陳坤厚得知,因想重拍「新魯冰花」,而在他們的身上找到新的施力點。 十字路口的決擇 這兩則新聞也讓自己想到:以前曾看過ㄧ個日本節目,是探討人在面臨人生重大抉擇時,該何去何從。節目試圖模擬「同一個人」假如選擇人生不同的道路時,後來各種可能的經歷與

擬訂打造天才計畫?

圖片
在生產管理中,有所謂的「生産計劃」(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簡稱MPS,又稱作主生産排程),為根據一般訂單、國外訂單及銷售預測單,反映出企業打算生產什麼,什麼時候生產以及生產多少的需求清單。 這樣的概念,讓自己聯想到最近看「國家地理頻道」「神奇的大腦 - 造就天才」(My Brilliant Brain:Make Me a Genius)的報導。內容主要是介紹西洋棋大師蘇珊普爾加,她的父親是訓練有素的心理學家,認定特訓比天賦更能培育出天才,於是打算拿自己的女兒做實驗品。原本打算訓練蘇珊算數學,她卻因緣際會地選擇了自己的未來,透過有計畫的學習,終於打破西洋棋男性為天下的傳統,成為世上第一位女性西洋棋大師,也讓蘇珊的其他姐妹跟進,而成為西洋棋箇中好手。 男女思考模式不同,但無絕對優劣 過去常被認為因女性平均腦子比男性小,在智力上比男性低劣。片中要求所有男女受試者在特定時間裏,走出模擬迷宮。所有受試者的大腦活動均被跟蹤記錄。並先後以兩種模式- 無標示與放入部分地標來測試,結果顯示:女孩傾向利用「形象化地標」來找尋方向;男孩傾向用「抽象化全圖」做嚮導,換言之,男女只是思考模式不同,但無絕對優劣。 經由心智技巧訓練,透過「直覺」做決定 一般而言,人的短期記憶可容納的數字大約是七個左右,美國各城巿電話號碼都不敢超過七個數字。但有個案顯示,餐廳侍者可連續記下23份客人點餐,且不必透過書面輔助記錄。事後分析,大腦運作其實並非透過個別記憶,而是先有順序記憶客人長相後再和餐連結,即透過「意見集組」(eg.常用長相、日期、號碼..等)來記憶。 同理,蘇珊可在快速看過專業「有邏輯」的棋盤,然後完整拼出來,也是同樣的道理。根據研究發現,因蘇珊因從小由反覆練習西洋棋,使各種棋譜像人的臉譜般,透過腦負責臉部辨識區 -「梭形臉部區」(fusiform face area),可以將看到的棋譜在腦中搜尋,然後以「直覺」快速做決定。 直覺的判斷:小事聽從你的腦,大事聽從你的心 這種「直覺」,為先前進入大腦的資訊內化後形成的判斷,是潛藏在自己內在的聲音,為下意識的判斷與說不出的感覺。自己聯想到,或許就像倚天屠龍記的張三豐,在大敵來臨時,教張無忌拳法,一開始張無忌還刻意熟記與默念各招式,到最後完全融會貫通,忘了招式口訣後,便可上場應敵「見招拆招」。 其實,一般人在生活上因為「反

不只是朋友

圖片
昨晚看「沈春華life show」重播,專訪從送貨小弟到飯店業教父-嚴長壽。訪問內容包括他的工作歷程、家庭生活、好友互動等。 遇到困境給你錢的人是好人, 問你需要什麼的人是好朋友 當天專訪內容精采,特別對於他的好朋友 - 奇哥嬰兒用品董事長陶傳正所說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他表示當年他事業跌到谷底,嚴長壽伸出援手,陶傳正感性的表示: 遇到困境給你錢的人是好人,問你需要什麼的人是好朋友 。 這也讓自己想到今天的一則新聞,漸凍人陳宏用眼睛寫書,透過妻子劉學慧以注音板拼出注音符號寫作,至今已有五本著作,創下「眨眼書寫出版最多字數」的金氏紀錄,總計在八年內用眼睛寫了十九萬一百八十五字。陳宏昨天用眼神逐字拼出「ㄅㄛ」、「ㄩㄣ」、「ㄐㄧ」時,劉學慧就猜出是不是「撥雲見日」,獲陳宏眼神回應。讓人感受到夫妻間的深厚情感,及形同好友般的信賴與默契。 至親好友間,因完全的信任,而願意伸出援手,及坦然接受幫助 之所以將這兩則報導聯想在一起,是有感於存在故事主角間真誠的「信任」。不管是家人或朋友之間,當彼此存在著相當的信賴時,遇到困境才會願意伸出援手,及坦然接受幫助,而不會有疑惑與不安的感覺。 很多時候,常需獨自度過難關 但也不免想到,人與人間有這樣珍貴的緣分相聚在一起,還能同享樂共患難,是多麼不容易。其實更多的時候,因為主客觀環境的因素,不見得隨時有這樣的朋友,可以陪在身旁適時給予支持與幫助,但我們還是可以度過各種難關。 歷經苦難後,反而創作出舉世聞名鉅作的音樂家 - 韓德爾 如音樂家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德國),在52歲那年人生驟變,不但主持的歌劇院關閉,身體也因腦中風而半身癱瘓,後來卻奇蹟式痊癒。 此後,他開始致力創作「神劇」,56歲時完成舉世聞名偉大作品 - 「彌賽亞」(Messiah,救世主的意思),只花了24天就完成,據說當時他創作時,感覺有如神助。後來在倫敦舉行首演會,英皇喬治一世親臨,到了唱「哈利路亞」(Hallelujah)時,深受感動,情不自禁起立站起來,全場的人也跟著起立。因此,後人當演奏完「哈利路亞」時,也循例起立致敬。 晚年因眼疾失明,但仍不氣餒還擔任指揮。他最後的願望是在 「聖週五」(Good Friday ,即耶穌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日子)去世,結果真的如願,享壽74歲。 超越朋友的力量 我想,不管是與人結緣或獨自面

勵志片一定都是好結局?

圖片
日前看到一則新聞:相隔超過7年,大滿貫賽32強舞台再見台灣球員身影,謝淑薇昨天在澳洲網球公開賽女單第二輪,以會外賽球員之姿,爆冷門打敗世界排名第20的對手。 謝淑薇曾經失去奮鬥目標,也自忖「不想出名、也不愛錢,之前失敗時常想,不知把自己搞這麼累,為了什麼?」。但現在的謝淑薇重新加滿求勝燃料,而且新目標,是為台灣的小孩蓋一所網球學校。 「輸到沒感覺」到「自己盡了力,仍輸球」 之所以對這則報導感興趣是,她對相同的結果 - 「輸球」,前後態度的轉變。平常我們看勵志電影,前面多會有一些「伏筆」,描述主角歷經磨練與通過考驗,但最後總會在導演的安排下成功。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很難如此「圓滿」,不斷的挫敗最後可能會從患得患失,到萬念俱灰。新聞中的主角,當初也不知道是否有今天,但卻能從「輸到沒感覺」,到後來秉持「是自己盡了力,仍輸球」,是後來能勝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希望,有恐懼,凡事盡力,到死都活得樂趣無窮 其實,不管是「長期失敗」,或「凡事太順利」,都很容易習以為常而「沒有感覺」,最後逐漸「找不到自己的目標」,而「失去做事的熱情」。 亞歷山大帝,當年因為再也沒有世界可以征服而痛哭;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藍姆(Charles Lamb),曾寫他窮的時候,想買一本書,最後終於下決心去買,晚上閱讀快樂非常,而這種心情,是坐擁整間圖書館的富翁所無法體會的。 太用力突破,反而鑽得更深而跳不出來? 當自己陷入泥沼時,周遭親人好友只能「點醒」我們,但最後「真正跨出去」,還是要靠自己,只是在那之前常需要一翻努力掙扎。不過,有時候「刻意力圖振作」,反而容易產生「盲點」,因既然已遇到瓶頸,加上過於將焦點放在問題本身,會以「侷限的思維」去理解和解決事情。 很多事情都是「從無聊開始」,人常在「沒有什麼」的時候「有什麼」 這讓我聯想到電影 《金髮尤物2》(Legally Blonde) ,片子算是純娛樂的商業電影,不過最後一幕挺有意思。話說主角艾兒的金髮特徵,常被人掛上是只有外表沒有頭腦的笨蛋美女,而她為了爭取連署保護動物法案,努力奔走並逐漸以熱誠感動週遭的人。最後,在國會議員前演說時,原本準備好一份「專業講稿」,在面對全場官員輕蔑的眼光時,突然拿開預備好的講稿,不說「大家都知道的理論」,改認真分享自己親身經驗 -「金髮很重要」,提到自己剛來華盛頓時,因為遇到美容院拙劣的整髮設計而憤怒。 正當全場二丈

天才的定義?

圖片
關鍵字:天才、先天基因、後天培養、神經元、額葉、顳葉、皮質區、突觸 古人說:「由小看到大,三歲定終身」,不外乎是希望不要輸在起跑點。最近有機會看到「國家地理頻道」「神奇的大腦」系列報導,也從「科學觀點」介紹:「天生天才」(My Brilliant Brain:Born Genius),透過幾個個案,探討先天的才華和後天的培養孰重孰輕。  個案一:自幼展現特殊才能,以及強烈學習慾望   故事以華裔余峻承為主軸,才兩歲大就自己學會用鋼琴彈奏「瑪莉的綿羊」,八歲的他現在是世界知名的鋼琴家。他能輕易學會更新、更難的樂曲,也可辨識出任何他聽到的音符。雖然是他母親將自己未完的夢想寄託在他身上,而從小就讓他沉浸在音樂中,但余峻承也主動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慾望與毅力,如:每天學習超過8小時以上,半夜睡不著想溜下床學鋼琴…etc.。  個案二:長期被禁錮與缺乏親情呵護,關閉智力啟發大門  另外也介紹一個案,一名從小被父親禁錮起來,不與外界接觸的小女孩,直到十二歲才被救出。結果發現她無法言語,在智力各方面發展明顯遲緩。雖然後來有人員介入輔導她學習,也發現其實她很聰明,並開始有長足進步,可惜的是後來寄養家庭對待她並不好,據悉她從此就不再說話。  個案三:有計畫開啟智力,奠定日後發展  為此,有專家開始投入輔導貧童,並藉此了解若及早透過有效啟發兒童腦力,對於將來的影響。在訓練過程中,並不「強力」要求小孩做特定遊戲與活動,而是多方接觸,當反應較佳時,再做進一步引導。結果追蹤發現,成效斐然,自幼被輔導的兒童,長大在各方面成就卓越。  由個案推論:錯失黃金時期就無法啟發大腦? 對於這些個案,節目中並無明確「推論」天才是「先天基因」所自然生成,或是透過「後天培養」而啟發產生。倒是特別指出學習黃金時期的重要性,因為大腦會自動調節成精簡、有效率的網路,在三歲進行第一次「神經元」(neurons)的「修減」,即將單獨的神經元或神經元間,不進行訊息傳遞沒有用的突觸(synapse)修剪。到了青春期,「額葉」(frontal lobe)出現顯著的改變,影響感覺、知覺、思想、情緒等能力,讓成年人有能力學習新事物及技能與判斷力,而二十歲會再次進行神經元的修剪。   其實大腦科學這十幾年來的突破性發展,逐漸推翻前面的迷思,權威科學期刊如《Science》和《Nature》,幾乎每一期都有最新成果發表。例如:過去

推測一下…表裡如一的謙卑

圖片
選舉剛結束,多數席次的國民黨,和少數席次的民進黨,在「表面」的態度上都展現出「謙卑」。國民黨因是勝利的一方,雖然表示會審慎使用多數權與用心改革,但已開始有立院副院長之爭;民進黨雖然上下一片檢討聲,表示敗選是全面性問題,但提到細節部分,幾乎都歸咎於陳水扁個人獨斷貪腐、一連串去蔣,以及兩岸政策…等,造成選民反彈。 讓人好奇的是,兩黨都不是今天才成立的 組織,應該會有一些「規章」讓「全體」共同遵循運作,過程中不會讓「一個人太操勞而其他人袖手旁觀」。所以,不管「事後結果功過」如何,也是「共同承擔」 。 自己不是專業政論家,也非占星大師,只能陳述「客觀事實與常理」,但無法預測不可知的未來。不過倒是想起以前收過網路mail,是作品曾多次在國際設計大賽中獲重要獎項藝術家 ─ 劉揚,創作有關德國與中國人在文化上的對照圖,在此摘錄幾幅,或許可以從這些「習性」,來窺知兩黨是否真的謙卑。 ....................而這應該也可適用於所有組織吧! 引用本文: 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14.html 相關閱讀: 有條件的妥協

我愛耶ㄕㄨ

圖片
今天是 「主受洗日」 (Baptism of the Lord),也是 聖誕週期 (Christmas cycle)告一段落的日子。因此,彌撒結束後,教友們開始將聖誕節佈置打包收拾,另外今年新增的「貼滿教友祈禱卡的紙聖誕樹」,也準備燒掉,自己便趕緊利用空檔,將幾張較有意思的祈禱卡照相留念。 其中有兩張小朋友寫的卡片,特別吸引自己的目光,一張是「 我愛耶ㄕㄨ 」,另外一張是「 我希望耶穌能夠幸福快樂 」。 很美,卻有些遙不可及的祈禱 其實在此之前,自己曾經嘗試蒐集一些雋永的禱詞,包括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聖方濟亞西西(St. Francis of Assisi),以及教會正規的祈禱文。同時也在思索如何祈禱才能表達真正的敬畏之意,包括祈禱的方式、場合、姿勢…etc.。資訊雖蒐集不少,感覺很美,卻又有些遙遠。後來,有機會聽了一些有關祈禱的故事,開始對祈禱有另外一層感受。 為別人犧牲自己的祈禱 在影片「康斯坦汀:驅魔神探」(Constantine),故事當然少不了一些影片的曲折與戲劇效果,但最後一幕祈禱的情節讓自己印象深刻:在一陣鬥法後,男主角許了一個願望:平時遠離天主的他,衷心希望能以自己的生命,換取救女主角胞妹受苦的靈魂,結果魔鬼準備將他這個一生罪孽深重,「依法」該帶往地獄的靈魂拖走。正當魔鬼得意洋洋拖走他時,整個步伐突然逐漸停住,天上出現一道光芒,這時魔鬼才恍然大悟,無奈的表示:最怕這種為人犧牲的靈魂,因為地獄不收……。 天天跟耶穌報到的祈禱 還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衣衫襤褸的工人,利用每天只有半小時吃午飯時間,走到教堂利用兩三分鐘祈禱,因為他覺得這樣可以增加自己的力量與工作的動力。日復一日的祈禱說:「主,我只是進來一下告訴你,自從我們彼此認識,彼此做朋友之後,我很開心,自從你把我的罪洗淨了,我很安心。我不怎麼會祈禱,我沒有受過教育,我只是工廠裡的工人,不過我每天都想到你,想念你。耶穌,我是阿郎,來報到。」 與聖像四目相望,靜默不語的祈禱 教會神父的主保聖人 ─ 聖若翰‧維雅納(St. John Vianney),則曾在傳道時遇到瓶頸時,偶然發現有一老農夫每次教堂,都靜默不語,只是專注的看著聖像,好奇問老農夫心中想些什麼,他簡單回答:自己什麼話也沒說,就只是跟聖像對看,從此激勵了神父的傳道熱誠。

聰明的傻子

圖片
相對於近來看到各政黨立委候選人,花招百出與諜對諜鬥智,歹戲拖棚的新聞,前天看到一則新聞:「熱帶植物諾亞方舟119啟航」,格外清新和引人注目。 計畫耗資一億,在二十年內蒐集、保存三萬種熱帶植 物 由台泥植物保種暨環境保護發展基金會,與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所長李家維,於屏東縣高樹鄉泰和農場中五公頃土地,共同打造熱帶植物「諾亞方舟」的保種中心,即將在本月十九日開幕。 還計畫在五年內,結合其他企業投入一億元經費,目前已蒐集了約四千種世界各地的熱帶植物,計畫在二十年內蒐集、保存三萬種熱帶植物。 單純的好友,幾秒中決定二十年的承諾,圓了彼此多年的夢 據悉,辜成允與李家維一直是好朋友,卻「從不過問對方事業」。一年半前,李家維與辜成允在李家聊天,他說自己再次辭科博館館長的原因,是想做一個熱帶植物保種計畫,「只是缺地」。聽完後,辜成允安靜片刻,抬起頭說,「我媽媽在屏東有塊地…」就這樣,在公部門要跑幾年的計畫,在幾秒間決定了。這一決定,就是至少廿年的承諾。 這項計畫也圓了辜家的田園夢。辜成允在少年時期本想選讀農業科系,只是因為家裏從商而放棄。辜嚴倬雲在多年前赴日旅遊時,看到琉球的熱帶植物園,就希望家裏的農場能如法打造,但沒有相關資源。這回碰上兒子的科學家好友李家維,終於實現夢想。 沒有太多盤算,先做了再說 這則新聞吸引自己的地方,除了這項偉大的計畫本身外,還有因為新聞中的兩位堪稱社會菁英的推手,沒有想像中的「理性評估」,只憑一股熱忱,就先做了再說。李家維在還不知道資源在哪時,就先辭了科博館館長,只為了全心透入;企業家辜成允,則願意參與一個看不到報酬率,期間卻長達二十年的投資。 所謂好運,是當你平時做的準備遇上機會 當然從事情敲定點看來,或許會覺得李家維運氣好,因認識貴人才能如此「順利」取得資源。但雙方即使都有熱忱,如果李家維沒有在平常就用心在這方面有所鑽研與準備,即使機會來了也很難有所為。 或許就是因為社會上,還存在著一些仍保有熱情的傻子,才能讓天主眷顧他們,也為世界帶來希望。 我想到肯特‧齊思(Kent Keith)所說:「 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世界,也許永遠都不夠;不管怎樣,還是把你最好的給這世界 。 」 引用本文: 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12.html 相關聯結: 人脈在哪裡?

天才 - 是誕生在白癡比較多的地方?

圖片
今天看到一則有關迷途知返的新聞,一名北投警分局石牌派出所員警,承辦女學生涉嫌教唆打人案,後來近半個月課後輔導與相處,他發現該女學生很聰明,也開始對念書產生興趣。當初是因為家庭的背景,導致行為偏差,加上一時貪玩,才會叫同學去打傷。 這讓自己聯想到,最近一位以「蜘蛛人」扮相,一炮而紅的大仁科技大學學生許博勝,日前奪下澳門盃調酒大賽「花式調酒」冠軍,為台灣爭光。他曾表示不喜歡念書,後來遇到恩師啟發花式調酒,而開始產生興趣。據悉,他平均每天練習七、八小時,比賽前甚至將近十二小時,反覆練習拋瓶、滑瓶等動作,雖常被酒瓶打到頭、刺到手卻仍不間斷。 「舊領域」創新方法VS「新領域」另闢新局 兩則新聞的主角,都是「繞了一圈」後,遇到「貴人」而終於找到自己的路。但仍有些差別,後者是尋覓新領域,而從中開創自己的新天新地,前者則是在原以為不適合自己的領域,重新產生興趣。 兩種模式沒有絕對的好壞,關鍵或許在於「機緣」。我們雖無法預期「未知的機會」,卻可善用當下「既有的緣分」。過去曾被視為不好的生活體驗或學習經驗,也可能是「時機」與「情境」造成,不見得不適合現在的我們,畢竟自己或別人都在成長,主客觀條件也在改變。因此,在突破與尋找方向的同時,不彷嘗試從原領域覓新機。 努力塑造屬於自己的辨識度 只是,在自我成長的過程,雖有許多跑在前頭的經驗與典範,但那只是我們學習的參考,並非模仿的對象。誠如李開復所提到:不應該把人當偶像,不然會『把你自己變成他』,畢竟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這也像是想成為一個好的歌者,要找出屬於自己音質辨識度,而非模倣當紅歌手的聲音。 努力不一定會有「預定的成果」,卻可能產生「意外的收穫」 如果有這樣的體認,就不會因為機緣來了與否,就「志得意滿」或「灰心沮喪」。不管時局如何,仍不斷的努力修練,即不侷限在是否達到「原有預期的成果」的「點」上,而是從「過程」中感受「意想不到的收穫」。就像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曾說:「跌倒時不要急著爬起來,先看看地上有沒有錢可以撿。」看到過去的問題和缺失,就是撿到錢。 沒有絕對的胖子或瘦子 因此,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以「不亢不卑」的態度,來處事與待人是很重要的。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其實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像一個身材壯碩的人,看到你可能會說你是瘦子;反之,一個瘦小的人,或許會覺得你很胖。 以此類推…所謂的天才 -應該就是誕生在「當時的環境中所

從系統分析的「字詞定義」切入「背景知識」

圖片
關鍵字:字詞定義、背景知識 、溝通 在資訊系統的開發步驟中,在進行系統需求分析(Requirement Analysis)時,有一個程序 - 「字詞定義」(Defining Glossary Term),是為開發者在系統分析設計過程中,對於專案開發的名詞做描述。 明確的字詞定義,為系統後續發展奠基 此程序除可歸納、收斂開發過程中的相關名詞定義外,更可作為往後發展程序的基礎建設。 因為對於系統的開發人員與使用者,如果在分析內容中,相關名詞沒有共同的定義,可能會造成「認知」不同,甚至「無限上綱」而擴大需求,徒增爭議。此外,對於該系統相關知識與概念,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可為往後系統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使用者想開發「電子交易系統」的「代幣式付款系統」,支付工具包括:電子現金、電子支票、智慧卡,這時就需定義各項支付工具在本系統功能定義,特別是像智慧卡功能發展日新月異,已從含了信用卡、借貸卡、多重財務帳號的存取、加值型行銷、個人基本資訊、資料儲存,到銀行現行的支付工具的整合。若沒有將功能界定清楚,或註明彈性以預留後續發展空間,可能造成系統開發完了,跟使用者想像有差異而不符所需。 兜住新知識,架構產生新觀念的利器 - 「背景知識」 這種經由了解與定義名詞,作為「後續發展基礎」的概念,讓自己聯想到另一個概念- 「背景知識」。誠如洪蘭女士在遠流出版「生命科學館」系列叢書的「策劃緣起」提到: 背景知識就像是一個篩網,網越細密,新知越不會流失。它也像是一個架構,有了架子,新進來的知識,才知道往哪裡放,每個格子都放滿了,一個完整的圖形就會彰顯出來,一個新的概念於是誕生。 她也列舉一個著名實驗,把一盤殘棋給西洋棋生手看二分鐘,然後要他把棋重新排出來,他無法做到;但給西洋棋大師看同樣時間,他就能正確無誤將棋排出來。差別不在大師的記憶比較好,而是他有「背景知識」,使得殘棋變得有意義,減輕了記憶的負擔,會主動搜尋有用資訊,組合成有意義的東西。 從日常閱讀,蒐集字詞定義,累積背景知識 雖知學習背景知識的重要性,但可能面臨兩個問題,一、要學的知識太多,二、不知道如何切入。當然找專書或特定課程,有系統的學習是一種方法,但除了有「時間」的顧慮外,還有要能「適合目前自己的程度」。 自己倒是想到有一個方法,可透過平時閱讀的書報、文章,特別是關於自己有興趣的知識領域,在閱讀之後,將不了解的名

有條件的妥協

圖片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帽子大王戴勝通開設的三勝製帽,自2004年投資海地失利後,出現跳票與積欠銀行貸款。今天又因為從去年6月起,長期積欠員工薪資,甚至連薪水裡扣掉的勞健保費,也沒有繳到健保局,30多名員工根本沒錢過年,就在廠外罷工抗議。 戴勝通卻仍表示:「我真的為我們的外交跳票,我覺得我很光榮,加諸在他們身上以後,變成我又是一個政治性問題。」 因應環境,訂出整體利益之決策 這則報導,讓自己想到另一個也被視為「綠色企業家」,奇美總裁許文龍。他從石化傳統產業,跨到電子業;從公司的不上市,跨入經營上市公司;從純本土產業,開始跨足對岸。 對於這幾年經營的想法與領域之轉變,他表示這是台灣的時代潮流,不用一直堅持,人是要適應環境。他考量企業內部有兩萬人,後面有十萬個家庭,且買他股票的人,不會管他是統的還是獨的,不能因為私人的感情來影響公司。 有所為有所不為 但他也表示一些「基本的理念」是沒變,如:是不是說有錢就是幸福,還引述馬克思曾經說過很偉大的話:「餓到半死的人,第一粒麵包是他的生命,不吃會死;第二粒是快樂,第三粒就是毒了。」如果一個人三餐吃不飽,你要去拚命,但如果大家三餐都吃得飽,你還要去拚命嗎?犧牲所有一切? 莫忘初衷 我想,撇開企業投資評估,與政治賭注等專業與主觀議題,相信兩位企業家都是為了組織的發展,而做相關的取捨與調整。差別就在制定企業決策過程中,因為「不自覺地以個人的好惡凌駕於團體利益」,而偏離了當初所立企業組織的目標,最後導致結果截然不同。 妥協並非不可,關鍵或許就像林懷民所說:「 不管夢想是什麼,都要有別人的存在 」… 引用本文: 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08.html

「請發表感言」…

圖片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高雄市一位10歲的蘇小妹,患有多重障礙的腦性麻痺,被醫生判定一輩子可能無法走路,但日前參加特殊奧運滑冰國手選拔,靠著輔助器,參加直排輪比賽得到第2名的佳績,讓她的媽媽感動到說不出話。 看到這則新聞,除了感佩蘇小妹不向命運低頭,克服先天障礙的精神外,倒是對於她說的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即當記者問她為什麼學直排輪,只見蘇小妹妹以天真的表情簡單回覆:「喜歡。」 努力做自己 以前李明依有唱一首歌「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但那是表達青少年叛逆的心情,而「不惜傷害別人來遷就自己」。跟蘇小妹妹所說的喜歡截然不同,那是一種「努力克服自己的障礙」,完成自己的理想與最愛。很多人,特別是媒體在訪問一些勵志人物時,常有意無意想引導對方說出「震撼人心」的答案,試圖凸顯故事的曲折性,賺取熱淚。 其實很多生命中感人的事蹟,主角人物背後動機常常很單純,就像日前李連杰接受TVBS專訪坦言,44歲的他對電影武術已無追求目標,還笑說,可能是南亞海嘯,把他的腦子給沖壞了。並坦言:「因為人類太喜歡大的形容詞了,為武術奮鬥一生,但這不是我的生命,我覺得我一生1百年,我為什麼不活5百年的內容。」 重回生活的單純與良善 或許當今媒體喜歡刻意誇大報導,人們看多了類似新聞,「口味」越來越重,甚至還有媒體「消費」大眾的愛心與熱情,一但觀眾發現造假,反而變得更為冷漠。 就像之前「水蜜桃阿嬤」的故事,其實讓人最感動的部份,本來不在她辛苦養育孫子(雖然這部份也很動人),而是在於他的「單純與良善」- 不管遇到媳婦、兒子自殺,或是收成不好、經濟拮据,孫子吵著要爸媽,甚至到後來奮鬥過程的故事,被商業雜誌利用來「消費」,她都一慣以平和單純的心面對 — 沒有呼天搶地,也沒有抱怨哀傷,就是平淡與踏實的生活。 我想,或許可以統一給所有動人的故事主角一句感言,即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所說的:「 心懷大愛做小事 」吧! 引用本文: 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07.html

性格突然改變?

圖片
關鍵字:失智症、畢克氏症、阿茲海默症、腦部訓練、額葉、顳葉 今天看日本台恐怖醫學節目,介紹一種疾病:畢克氏症(Pick's disease),好發於中年人,是腦部前面(額葉)和側面(顳葉)部位血管的受損,而無法理性控制行為。 初期症狀可能包括:暴飲暴食、判斷力減弱、獨斷、暴力傾向…等。  不易察覺的失智症   該病症屬於失智症的一種,和一般較常聽到的另一種失智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都是屬於「原發性退化性失智症」(病因尚不完全明白)。但畢克氏症(Pick's disease)較不容易察覺,因為剛開始病人是性格明顯改變,較難聯想是生病;但「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初期則是明顯記憶功能喪失,相對較容易注意到。  透過訓練常保頭腦年輕  該節目為現場來賓進行測試,結果發現:有二十多歲年輕族群,腦部年齡高於實際年齡者;相反的,也有四十多歲中年者,腦部還維持相當年輕。此外,從現場抽樣來賓中發現幾個有趣的結果,如:從事即興演出的演藝人員,對於「判斷力」的測驗較佳,但「記憶力」相對就較差;年輕偶像演員記憶力雖還不錯,但判斷力卻明顯偏低。因此,我們還是可盡量透過一些腦部訓練,讓腦部更年輕。  現場也教授幾種簡單方式,如:試著思考昨晚吃的菜色,或前幾天發生的事;坐著將一手握拳敲大腿,另一手打開手掌前後往返摩擦大腿,然後兩手交替互換動作。 在日本也有類似訓練與判斷腦力的網站,如下所示:  http://flashfabrica.com/f_learning/brain/tw_brain.html   http://flashfabrica.com/f_learning/brain2/tw_brain02.html   http://flashfabrica.com/f_learning/brain3/tw_brain03.html   總之...快快樂樂的「均衡一下」 看完節目報導後,倒是想到過去聽過的一個概念:「 休息不是停止,而是暫時改變目前做的事 」。就像平日從事藝術工作者,閒暇的休息或許能多從事邏輯思考的活動;反之,從事科技產業工作的人,則可考慮多接觸藝文活動陶養性情。   此外,自己也有另外一層感覺,了解這類知識,並非讓人陷入「惶惶不可終日」的恐懼,而是讓人的心更加開放,多接

好或壞「習慣行為」之外…

圖片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在十四度的低溫寒夜,一名出生不到一天的女嬰,遭遺棄在的草叢堆裡;幸好遇上平時有「早起運動習慣行為」的婦人,聞聲救嬰送醫。發現女嬰的草叢,是她第一次經過,「平常沒有想到」走那裡,或許是老天爺冥冥之中安排她去救嬰。 一般我們較常提到養成好或壞的「習慣的行為」本身,這則故事則讓自己想到,有關「習慣的思維」。 習慣「對人」與「被人」以「某一種態度對待」,而未考慮不同對象的感受 曾聽到一個個案,有一女士去看一個眾所公認,在醫術與醫德都很好的婦產科醫生,但她事後竟然表示「不怎麼樣」。仔細了解後,才發現該女士自幼生活優渥,已習慣享受「特別禮遇和呵護」。但該名醫師一向講求效率,非常盡責與守分,不擅長也不喜歡做無謂的交際,不知道是否因此讓該名女士「不習慣」,而對醫生有不同的「判斷與解讀」。 人會在不知不覺中,習慣「對人」與「被人」以「某一種態度對待」,這可能是來自從小的教養與長大的經驗。這原本無絕對的對錯,但若是「視為理所當然」,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而沒有「考慮不同對象的感受」,導致習慣被「禮遇」,或是被「虐待」(如:不少家暴受害者即有此情況),形成人與人之間不正常的互動模式。 長久以往,便會漸失自省能力 一般人提到年紀大了之後,思考與各方面能力都逐漸退化,可能會變得比較不可理喻。但自己有另外一種想法,或許生理上會影響,但可能還有一個因素是:人隨著年齡漸長,資歷越來越豐富,社會地位變高。因此可能角色從「傾聽」變成「說話」者;行為從「學習」轉為「教授」,也因此「習慣別人聽命於自己」,慢慢自省能力也變差,想法逐漸僵化。 推翻熟悉的「思考慣性」 也許因為上述人與人間的微妙關係轉變,而越來越難聽到真正的「諍言」。因此,須主動想辦法傾聽別人真正的心聲,當有人願意當面勸誡我們時,更要放下身段,表示感激。 誠如丁乃竺所說:「 聽到別人的批評,還能自我反省的人,是有福氣的人 」,別人說的話不一定是對的,姑且不論其是出於善意或惡意,因為這是「讓自己反省的契機」,使我們聽聽不一樣的聲音,反省後若自己有錯則改,沒錯心中坦然面對,也不必太在意。 去除習慣束縛,以自由意志改善缺失,創造生機 「所有的聖人都有一個不堪回首的過去,所有的罪人都有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唯有不讓僵化的習慣思維束縛身心,才能以開放的自由意志,察覺自己習性上的缺失,進而去做決定性的變革,與發現更多的機會。 改變思維影

優遊自在,回歸自然

圖片
近來常看到青少年,因壓力過大而自殺的消息,其中不少是自我求甚高,在家人親友眼中「外表」活潑乖巧的孩子。 或許,在這樣競爭激烈的世代,人與人之間,更需要找尋一些使「內在」真正舒活的元素。 這讓我想到日前看卡通「海綿寶寶」(一隻無俚頭,卻傻得可愛的海洋生物)時,有一集內容挺有意思。 就是要放鬆 話說有一隻無賴的魚,去吃海綿寶寶做的美味蟹堡,結果耍賴說少了酸黃瓜,硬是要退錢。三番兩次如此後,讓海綿寶寶失去信心而更加錯誤百出,進而失去日常生活基本打理能力,便被蟹老闆趕出來,改換平日看來「氣勢非凡與精明能幹」的章魚哥下廚。 後來證明章魚哥煮的蟹堡很難吃,蟹老闆這才警覺到,還是海綿寶寶比較好,改回去找他,並嘗試各種方法,想讓他振作並想起自己的廚藝。即使不斷「耳提面命」操作步驟,但就是行不通。最後,蟹老闆只好把食材放在海綿寶寶面前,不再提醒製作蟹堡的步驟。或許是「放鬆」了,海綿寶寶慢慢想起「自己的最愛」....製作美味蟹堡,而「本能地」逐一正確抓起各個食材,最後竟然都做對了,也慢慢恢復了熱情與信心。 自然不是那麼自然,是需要學習的 很多時候,面對「惡意打擊」甚至「過度的讚賞」,會因為「太在意」,反而讓我們失去平日應有的水準。因此,除了平時紮實的苦工外,得學習「以平常心」來面對自四面八方的回應,並不斷自我反省與調適,做好心理建設,然後慢慢培養出「 是非審於己,毀譽聽於人 」的心胸,不隨掌聲或噓聲,而亂了自己的步伐。 真心喜愛,熱情不減,跨越歲月的藩籬 只是,在這過程中,常不免感嘆:當我們還是小孩時,或許因未受到太多外在「干擾」(可能是污染or學習),而保有「自然與純真」。但隨年齡增長,知識經驗豐富了,慢慢變得有些麻木,取而代之的是過多的「矯情與匠氣」。 可喜的是,今年元旦,讓自己體驗了一個豐富音樂之旅:高齡八十三歲,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擔任指揮的法國指揮大師喬治‧普烈特(Georges Pretre)身上,因著他「忘我與樂在其中,又不失俏皮」的演出,自然流露自信與自在的神情,著實感動了全場。 為此,我看到了一個因為將「自己的最愛」 ─ 音樂,全心注入生命,而跨越「年齡」與「經驗」窠臼,回歸自然的典範。

資料整理~參考「庫存異動-收貨管理」

圖片
關鍵字:資料整理、收貨管理、分類 在這個訊息爆炸的時代,整個資料整理過程,是一項重要卻又瑣碎的工作。 自己倒是想到或許可從「庫存異動-收貨管理」部分概念,來聯想如何將手邊龐大的原始「資料」,轉換成可用「資訊」。 原始資料類型(類似:收貨來源) 大致分為1.特定資料(進貨),2.不確定資料(退貨),內容如下: 1. 特定資料(類似:進貨): 因為內容明確,故可以直接成為資訊使用,故放到特定類別目錄(類似上到倉庫某類貨架)。 2. 不確定資料(類似:退貨): 可能需要進一步分辨,是否可直接成為資訊來利用,或需做部分修正。若需修正,則內容為何(類似判別退貨是否可直接上架或需要做修補,以及修補程度與項目)。 待處理歸類的資料(類似:存在待檢區退貨,等待上架貨品): 資料尚未歸正式分類目錄時,可設一暫存目錄(類似:放在待檢區貨品),依可用程度區分如下: 0.直接刪除(瑕疵報廢) 若確定現在or將來不會再使用;類似庫存瑕疵品,直接拿去報廢。如:一些好玩、有時效性的資料,看完就可丟棄。 1.當成「素材」,將來再納入轉「資訊」(轉成「原料」,將來再投入製造轉成品): 資料素材內容不錯,但目前尚無法直接成為可用資訊,先存放將來使用;類似轉作原料,等適當時機,重新投入生產為可用成品。如:一些不會因時間而無用的題材、有用的背景知識、雋永的故事…等,先不要正式歸檔編碼成為單一「資訊」,可以先放在適當類別「資料」目錄,作為資訊彙整時的參考資料。 2.稍作修正便可成為資訊使用(視為「半成品」做適當修補): 內容跟目前正式分類資訊差不多,只要稍做補充即可使用。 3.直接可轉成資訊使用(視為「成品」): 從暫存目錄移到正式目錄下,並依照正式編碼原則重新命名。 ※上述說明範例如下所示,其中在"3.人腦初探"的下面存放為待歸類的檔案,分類後會放入次目錄:1.material、2.semifinishded、3.finished。 補充說明 1.有關待處理歸類的資料,最好是「今日事今日畢」,當下初步閱畢儘快完成分類,放入相關目錄,因每天都有更多資料陸續產生。 2.不要抱持「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心態,累積太多無用資料,造成日後整理負擔。 3.當成素材的資料,儘可能「比照正式資訊」的分類(除非類別差異很大),以便將來整理正式資訊時,快速從同一分類尋找該素材。如:以自己blog為例,找到

淺談資訊系統導入方法-以建置blog為例

圖片
關鍵字: 資訊系統、需求分析、軟體評估 、系統架構 、分類 、命名規則 對於資訊系統,不少人存在一些迷思 - 過度誇大「技術」成效而忽略「管理」面,且因沒有加以分析「實際需求」,以致不少企業貿然花大把鈔票購入軟硬體設備,卻使系統作業更為複雜,導致使用者操作意願降低,以及先進設備變成一堆破鐵。 雖然各家軟體資訊系統各有導入方法(Methodology),因系統大小而使細微步驟有所不同,但主要原則與精神相近。其實也非太高深的學問,生活上很多事情的規劃,在尋找工具時,也可套入使用,自己倒是想到以實際建置blog為例,大致歸納如下: 需求分析 自己日常生活心得,開始有些特定概念產生,需要後續搜尋特定主題,慢慢從「零碎資料」單純列示,變成「分類資訊」。 隨著原始資料增加,需具備依「部分字詞」,對所有文章做「全文檢索」功能。 讓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經歷,在傳統「靜態resume」型式外,也提供一個「動態profile」參考。 軟體評估 當初考慮以Google 或Yahoo,最後選擇Google。原因有: 1. 符合需求分析: 上述需求內容,兩者皆可達成,但自己對Google搜尋產生之結果較有信心。除了因Google以搜尋引擎起家外,且該內建功能是搜尋「文章」而非「網頁」(不會將網頁上無關文章內容也納入搜尋)。 此外,自己曾同時在Google與Yahoo做 register web URL,Google的確不需要付費,便可在一定時間後,搜尋到該web檢索內容,Yahoo則否。 2. 軟體使用者群組: 因個人為主要文章發佈者,本來就偏好使用Google;希望閱讀自己blog的成員,則沒有特別之偏好與預設。 3. 軟體個別設計功能: Yahoo版面設定偏向提供其既有Template與知識內容;Google提供Template較少,但支援置入html與java script語法,可讓blog在預設的功能外,有更多「設計空間」。 整體而言,喜歡彈性與自訂功能的資訊工作者,或許會比較喜歡採用Google。 4. 軟體整合發展性: Google相關軟體的橫向發展性,較為完整 https://www.google.com/accounts/ManageAccount ,如提供免費網頁儲存空間(Page Creater) 【註1】 ,可放置靜態網頁與下載檔案,方便自行運用與blog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