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08的文章

時光聚寶盆

圖片
最近四川大地震,許多媒體除了大幅報導災情外,也提到各界以不同方式進行急難救助與關懷,其中一則南投市國中校長李枝桃的投書,讓自己印象深刻。 物超所值的愛 歷經九二一地震的災民,當初接收各界的愛,很想在此刻回饋,但礙於家境困難,心中非常焦急,紛紛詢問校長能做些什麼。 後來校長告知當年九二一地震後的一則故事,有一所日本小學浩浩蕩蕩一群人來捐十萬日幣,大家都覺得奇怪,為什麼要為區區日幣十萬元,飛洋過海到南投捐款?後來才知道,那十萬元是日本小學生去撿拾一個個寶特瓶販賣所得。而這份遠超過十萬元的價值的愛,成了日後災民重建艱辛路上的支持點。 聽完後,這些南投孩子也表示,全校也能把家裡的報紙或是回收物品拿到學校集中來賣,說不定也可以有十萬元的愛心。他們眼裡閃動著光芒,討論要製作海報呼籲大家一起來。 隨時間消逝而積蓄的寶物 我不確定這些孩子們最後是否真能提供「別人所認定的具體幫助」,事實上那也不是自己關心的焦點。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他們心裡已經種下一棵善的種子,將來總有一天會在適當的土壤萌芽。 這也讓我聯想到,曾經發生在自己平凡生命中,一些在 「當時的年歲與歷練」,所「難以承載」的苦難 ,但 事後慢慢適懷,逐漸從排斥與埋怨 , 變成接納與感恩 。 這樣的轉變,倒不見得因為「完全理解」這些「事情本身的意涵」,而是慢慢從來自別人或自己身上的「其他的經驗」,而「間接獲得啟示」,並隨時光的流逝而更加豐富,進而成為將來前行的支柱。 我想,約翰丹佛(John Denver)作詞作曲 《吟詠祈禱與承諾》(Poems Prayers and Promises) ,或許能娓娓道出自己這些「難以言喻」的記憶與感受… I have been lately thinking 近來我曾思索著 About my lifes time 關於我的生命時光裡 All the things I have done 所有我曾做過的事 And how its been 和其如何演變 And I can’t help believing in my own mind 對那些在我心中難以置信的事 I know I am gonna hate to see it end 我明瞭自己不想得知其結局 I have seen a lot of sunshine 我曾目睹璀璨的陽光 Slept out in the rain 也曾

生活的力道

圖片
日前看到電視談話節目,介紹「生命絕地之花,泡泡龍 - 劉佩菁」,其中她的母親提到開始思考改變照顧佩菁的方式,要「保留」一些力氣的觀點,讓自己印象深刻。 從「照顧」弱小, 轉 為「教養」獨立 罹患罕見疾病的劉佩菁,全身長滿水皰,手指、腳趾還會沾黏萎縮,俗稱「泡泡龍」。 十九年來,母親用盡心力照顧佩菁,卻也慢慢發現自己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記性逐漸變差,故開始思考改變照顧佩菁的方式,要「保留」一些力氣,好讓自己至少能「撐到」佩菁大學畢業後再倒下。 在母親多年來的照顧與教導下,佩菁逐漸自立與成長,除了俐落的打理自己的生活外,並努力伸展黏結嚴重的手指彈琴,讓手不要萎縮得太快,在媽媽的陪伴下到處做公益演出。她也成為媽媽生活的安慰與支助,並貼心的表示,來生想跟媽媽互換,當她的的母親,以便好好照顧她。 母親在佩菁逐漸的茁壯下,與她自己逐漸衰老的生命過程中,從全心「照顧」弱小的佩菁,轉變為悉心「教養」獨立的她,讓在女兒身上所澆灌的愛,也能施予他人。 「馬拉松長跑」式的付出 這也讓自己聯想到,不管是「職業」也好,還是「志業」,也有類似的概念,整個付出的過程就像是「馬拉松長跑」,不宜驟然耗盡自身力氣,而是漸進式「調整節奏」,在「特定的軌道」上持續前進,除了隨自身體能的改變而「調整步伐」外,在抵達「最後終點」前,更要能耐得住長途身心煎熬與寂寞。 有時在投入某些理想時,開始難免因著熱誠而竭心盡力,但逐漸感到後繼無力而放棄;或者是在慢慢熟悉後,有意無意「偏離」跑道,轉而從事容易獲得「外在的虛幻掌聲」的工作,表面上看來充實,卻逐漸遠離初衷。 隨時間的演進,自然「改變投入焦點」而傳承給別人,使能量延續 此外,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團體中人若因「長期扮演特定角色」,不但導致身心俱疲,也容易產生盲點,身旁的人也會感受到莫名的壓力,彼此也失去共同成長的契機。 故要思考如何隨時間的演進,讓自己產生的能力,透過自然「改變投入焦點」,而傳承給別人,使能量得以延續下去。 從「不確定性」的每日生活中,自然發掘出力道 不管是調整自己「投入的步伐或焦點」都不容易,因為自己、別人以及整體環境隨時都在改變。但相對的,這也是「希望之所在」…因為在每天生活中「不確定性」的起伏當中,也意味著更多的「成長的空間」。 或許,我們不該刻意「追尋有限智慧所想像」的虛妄力量,而是「好好善渡每天的生活」,然後從中領悟天主給予的啟示。 「願你有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