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09的文章

生活的聲音~料理鼠王

圖片
近期因全球政經動盪,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也充斥著各種建議與批判的聲音,弄得人心惶惶,並逐漸產生一個現象,只要跟「求神卜卦」沾上一點邊,都吸引不少人,似乎期望「抓住」一些「看得到」的未來。 日前看到《講義》雜誌張曉風女士的一篇文章「我會唸咒」,對於她闡述在心中反覆唸「快樂咒」-「我很快樂」,感謝上天讓她能「面對與承受」生活上的一切勞苦。對於這種「喚起與根植」內心「正念」的概念,也讓自己聯想電影 「料理鼠王」(Ratatouille) 。 故事大綱 天生具有味覺天分的老鼠小米(Remy),無法滿足於一般老鼠的食物,嚮往人類廚房裡的各種調味料與食物。老爸要牠離人類遠點,因為人類向來對鼠恨之入骨。 一次偶然機會,小米看到知名大廚師古斯特(Gusteau)在電視上做菜聊料理,提到了「料理無難事(Anyone can cook)」的道理,鼓舞了他成為真正廚師的決心。一次烏龍的機會,進到古斯特的五星級餐廳裡,與垃圾工兼大廚師古斯特的兒子小林(Linguini)相識。就這樣,「精通廚藝」卻「出身卑微」的過街老鼠,與身為「大廚兒子」卻「不解廚藝」的笨拙男孩,無意中打造出法式料理界的人鼠傳奇。 這部電影除了有相當的戲劇效果之外,其中幾種「不同的聲音」,讓自己印象深刻。 面對「惡意批評」的聲音,能否「跨越」與是否身為「大師」無關 大廚師古斯特,雖然成就非凡,也激勵與影響了很多人,卻跨不過「美食評論家」柯博(Ego)對他苛刻與吹毛求疵的批評,因抑鬱寡歡下而過逝。 但他生前的美食節目與著書所闡述的言論,卻深植老鼠小米心中,使小米在面對自己是「卑微的老鼠」的事實下,卻能從親友的質疑、壞廚師的破壞以及種種「雜音」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自己也想到,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罩門」,能否「跨越」跟人的身分與能力沒有絕對的關係。知曉「警世名言」,不見得能倖免於難,或許要像老鼠小米一樣常常「默存於心」,當實際面對困境時,比較容易「坦然面對」。 因「擔心」而反對,最後則因「關心」而支持的聲音 一開始老鼠小米因具有味覺特殊天份,在看了名廚師古斯特的書與電視後,決心「擺脫鼠輩之名」而立志當個廚師。小米的父親雖然一開始因違反老鼠的「天性」而反對,甚至嚴厲斥責他。 但小米堅持理想,在最後「緊要關頭」時,父親確認他的「勇氣與執著」後,雖仍不了解小米的作為,但僅說了一句

慈悲的懲戒

圖片
今天看到報紙有關《「希特勒娃娃」書寫60年悲傷人生》的新聞,對照近來社會上各種因不同「意識型態」與「門戶」所造成的爭議,感受格外深刻。 「執迷」優生學,製造「外觀純種」的「希特勒娃娃」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心理變態的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在二次大戰前經營養雞場時,「迷上」純種白雞的育種實驗。當上納粹黨衛軍頭子後,決定用人類做白種優生學計畫「生命之源」(Lebensborn),製造了1萬2000名皮膚白皙、金髮藍眼的「希特勒娃娃」。 有幾種不同做法,其一是由黨衛軍在納粹占領區,搜尋符合純種條件的孩童帶到德國,以取代「不純種」的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和黑人。另一做法是讓黨衛軍官和純種德國女性在「育種中心」交配。 繼續「以暴制暴」,將過去的罪惡加諸下一代? 「生命之源」計畫下的優生兒變成納粹,也屠殺猶太人、吉普賽人和殘障者。戰後挪威「亞利安」兒童的母親被貼上妓女標籤,被送到秘密監獄,淪為奴工。挪威政府把他們的孩子歸類為「鼠輩」或「納粹妓女的孩子」。 選擇沉浸在過去的痛苦,還是走出陰霾? 「生命之源」成員棲身庇護所,自殺率是常人20倍,酗酒吸毒和犯罪率也高。但也有人努力走出陰霾,像是67歲的漢尼克(Folker Heinecke),是第一個被送到德國醫學研究所的「亞利安」的小孩,成年歲月多半致力於查明身世。 60多年後的今天,他回到克里米亞尋找生母墓地的經歷拍成紀錄片,他也將出書道出不尋常的人生,以勇敢面對鼓勵相同命運的亞利安兒童走出陰影。 當今社會排斥「非我族類」的歷史仍然在上演? 之所以對這篇報導感受很深,除了體認到「歷史的錯謬」帶給後人的痛苦外,也發現這樣的「情境」仍「持續發生」- 不管是戰後的挪威政府「以暴制暴」對待這些當年的受害者,還是當今臺灣社會的「對立現象」。 雖然我們沒有像納粹般,對於「異於自己」的族群進行屠殺行為,但在很多事情的「態度與觀念」上其實也差不多。生活上的我們常喜歡強調相同族群、派系、立場、作為…等,無法「忍受」不一樣的聲音與接納「非我族類」的人,而以「苛刻與冷漠」的言行待之,某種程度跟當年的納粹並無兩樣。 從別人的錯誤,反省自己或有的缺失;從自己的錯誤,體諒別人同存的軟弱 這也讓我也重新省思聖經上所說:「 衪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 。」《 He 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