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09的文章

跟孩子同尋希望~陽光依舊

圖片
今天到市圖看了「同濟會2009年童心影展」- 《老師上課了II-我遇見一位好老師》系列中12-陽光依舊(Tu m'avais Promis) 。  故事大綱  法國的經濟不景氣使得各地失業率居高不下,諾老師此次代課的村莊亦深受影響。班上的馬修因父親離家出走,與母親瑪莉亞相依為命。馬修只要能與母親在一起,生活再苦也不怕;瑪莉亞卻因為沒有工作,無力扶養孩子深感自責,而長期積欠房租的結果,屋主決定收回房子。 為了謀生,瑪莉亞不得以將兒子暫時送往兒童之家,自己則要往外地求發展。馬修因此對人生感到灰心,但諾老師鼓勵他表示:就像日蝕一樣在地球上造成陰影只是暫時的,陽光一定會再次出現,而故事末了真的出現轉機。  歐式小品電影,炎夏之中讓人備感清新,也更貼近生活   看完後,平心而論劇情很簡單,幾乎沒有什麼「出人意表」的鋪陳。或許是自己「個人主觀意識」吧,因印象中美國、亞洲電影劇情,多半「刻意」將老師塑造成「拯救蒼生」的英雄,劇情過程「震撼曲折」。而相形之下,歐洲的電影劇情處理「細膩而寫實」,感覺上就比較「小品」。  倒沒有絕對哪種類型「一定」比較好看,不過在炎炎夏日情境中,看這樣的電影感覺挺好的,而且比較「貼近平常生活」。就像回家坐捷運木柵線的一段插曲,讓自己跟電影有了一些聯想。  話說車內有一對母女上車後,母親趕緊要女兒坐下,並要她把手持養著烏龜的器皿,放在座位旁邊車廂的平台上。但女兒面有難色平地表示台下是機器這樣不太好,母親原本說沒關係,但在女兒的「堅持」下,母親開始有些不好意思,便依照女兒「自由意志」,放在她自己膝蓋上。  在「合理規範」下,培養孩子以「自由意志」去處理生活衝擊的能力   就像電影中,老師在不論是面對馬修跟班上同學的衝突,還是他生活的困境,並沒有「大剌剌」的介入,而是在「合理規範」下,培養孩子以「自由意志」去處理生活衝擊的能力。  如:馬修跟其他兩位死黨因父母失業,經濟陷入困境而沒錢到餐廳吃午餐,只能跑到外面隨便吃些東西果腹。老師知道後跟有午餐吃的同學說明此情況,提醒小朋友思考如何運用以「能力範圍」內的方式,「邀請」三位同學一起用餐,並同時顧及到當事人尊嚴。  還有一次是班上有「財大氣粗」的同學,「耳濡目染」母親的態度而對馬修不友善,老師便想了安排同學「依照班上號碼」,兩人一組互相攝影彼此生活。而恰巧該同學與馬修同一組,同學的母親因瞧不起馬修的母

人人「沒把握」,但…個個「有希望」

圖片
今天是「中華殉道聖人」節日,對於這個節日最初的了解,約在兩年多前偶然聽到 趙榮神父 的故事。他年輕時生活放蕩,原擔任監獄的獄卒,看守因傳教被捕入獄的梅慕雅神父,反而受到梅神父的感化,受洗並成為神父,最後殉道的事蹟。 有感於趙神父的事蹟,因而蒐集整理成「 中華殉道諸聖 」,原本有些淡忘,但日前看完日本年度大戲 《篤姬》 ,再度聯想到這段歷史。 傳統中國大國與新興日本小國重新洗牌 篤姬整段故事背景為日本「明治維新」(1867)前後30年,在西方外來列強環伺與國內政亂中改革成功,不但從小國一躍成強國,甚至還回過頭來侵略中國這個「自古以來」地大物博的大國。 反觀這段 歷史沿革 得知,中國同樣面臨西方要求「門戶開放」,結果截然不同,從鴉片戰爭讓中國由盛轉衰後,列強不斷地入侵,引起一般民眾的排外仇教心理,也使天主教「教案」迭起。 伸出尖刀會引起更多尖刀 日本篤姬當時完成「無血開城」,除解散大奧(即當時將軍的後宮),放棄江戶城並將自身的財物散盡,安置所有為大奧奉獻過的人,間接促使後續的「大政奉還」,把政權還給了天皇,結束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統治,進入「明治維新」時代。 相對的,中國大刀會改組的「義和團」高唱「扶清滅洋」的口號,慈禧太后並降旨殺戮蹂躪教會,造成河北、山西等省受害的客籍傳教士和教友多達兩萬人。造成接下來的「八國聯軍」進攻中國,訂定「辛丑條約」使國人由仇外轉為懼外,成為近代中國最悲痛與積弱不振的時期。 這其中的差異,或許就像篤姬養父島津齊彬所說:「伸出尖刀會引起更多尖刀」。雖然在現今生活中,我們不會有類似「殺戮」行為,但是在面臨大大小小「不符己意」的情境時,「態度」上可能會採取類似「防禦」,然後「不自覺」地「流露」在「言行」當中,造成惡性循環。 鐘擺下的全新思維 自己也不禁聯想,如果當時中國「舉足輕重」的關鍵女性 ──── 慈禧太后,願意傾聽與接納環繞在她身旁「更多元的聲音」,或許歷史會有所不同。 就像篤姬在面對反對她,並有「預設立場」的德川齊昭(水戶齊昭)時,「善用時機」於賞櫻花會時,根據事前閱讀齊昭所新編的《大日本史》,順勢問了「為什麼要不分青紅皂白的將來日本的外國船隻都驅逐出境,他們難道不也為了仰慕日本的德望而來」。 齊昭剛開始很生氣,便問篤姬為何如此大膽,篤姬表示: 「就像鐘擺,如果只問中間意見,只會得到半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