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09的文章

貼心的平安

圖片
今天看到《平安夜不平安 梵蒂岡82歲教宗子夜彌撒遭撞倒》新聞,其實對「現在的我」而言,生活當中很難「刻意營造」或「一直處於」平安的氛圍,那樣的感覺反而不夠踏實。 自己越來越相信,每一個人成長的脈絡中,早已預備好「錦囊袋」,等我們通過一道又一道的關卡,逐漸成熟後再「適時」打開它,然後再繼續往下一關邁進。就像是 祂「 本來還有許多事要告訴我們,然而我們現在不能擔負。當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祂要把我們引入一切真理 」 《 I still have many things to tell you, but you cannot bear them now.When he, the Spirit of truth comes, he will guide you into the whole truth. 》 (若16:12-13)。 在那當下,我們將因這「貼心安排」下所感受到的「平安」,而豁然開朗。但前提是…你要認真走過「屬於自己」的關卡,並願意真心相信祂。這樣的感受,也讓我想起聖誕歌曲 《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When a child is born) 所傳達的意涵。 A ray of hope, flickers in the sky 一道皓光在天空中閃耀著 A tiny star lights up way up high 微弱的星光指引通往救贖之路 All across the land dawns a brand new morn 橫跨大地,劃破天際展露曙光 This comes to pass when a child is born 這都是因為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 The silent wish sails the seven seas 靜寂的願望航過七海 The winds of change whisper in the trees 吹拂的風在樹梢呢喃 And the walls of doubt crumble toss and torn 隔絕人們間的猜忌之牆崩塌傾圮 This comes to pass when a child is born 這都是因為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 A rosy hue settles all around 到處都充滿了希望的色彩 You get the fee

天平

圖片
今天看到報載《你多減碳我來買 好像企業贖罪券》,提到有關「碳交易」的概念與相關做法。 因「少做污染」,便可將剩餘「額度」當成「籌碼」? 「碳交易」概念是由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而來,38個已開發國家簽約承諾減少碳排放,在2012年議定書效期屆滿時,碳排放量必須比2008年減少百分之八,到時若達不到目標,也可彼此買賣「碳權」,甲國多達成的減排目標,賣給未達成目標的乙國,於是這成為碳交易的法源依據。 而這也讓自己聯想到之前曾聽過一個網路省錢達人,以物換物方式的分享經驗。 明辨「需要」不等於「想要」 他最早只是因聽到國外報導迴紋針換到一棟房子,而「單純想試試看」。後來偶然機會在網路看到有網友希望徵求代為解決問題,然後給予四張發票做為代價。他其實並不想要發票,只是想「自己剛好會解決,便協助解答」。 沒想到,對方真的寄來發票,最後他便將發票捐給慈善機構,這件事也讓他感受到助人的樂趣,從此開始以物換物的網路交換,過程當中,遇到「自己不需要,但親友需要的」,也開心轉送給他們。 從他分享的「撇步」,即「自己想要的,可能不是需要的」原則,並清楚告知每件交換東西的內容與瑕疵所在。故只要整理周邊東西,真的會清出一些剛好自己不要,但別人需要的東西來。而對於自己擁有的,也願意白白給真正需要的人。 你們用什麼升斗量,也用什麼升斗量給你們 我想,全球為了生存而減碳的「需求」,對於無法達成的國家,當致力尋求改善之道,而非變成國與國間,拿來換取「想要」增加污染額度與金錢的籌碼。各國甚至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有能力做到,反而更該開心付出,因這意味著自己「不虞匱乏」。 就像「網路達人」案例中的年輕人,因真誠與分享的心態,跟別人交換推翻世俗「不平等對價」的交換,反而得到更多口碑與快樂。 「 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還要用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裏,因為你們用什麼升斗量,也用什麼升斗量給你們。 《 give and it will be given to you, and you will receive in your sack good measure, pressed down, full and running over. For the measure you give will be the measure you rec

老生常「彈」?

圖片
上週末有感冒症狀,但只是視為小毛病而不理它,結果到了昨天開始嚴重,只好乖乖吃藥,整整睡了一天,今天總算好轉。 在閱讀雜誌總覽時,剛好看到《人籟論辨月刊》創辦人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神父的ㄧ篇文章《身體的痛》,對於內容闡述「身體會說話」,要我們「不能忘記它」的觀點,印象深刻。 常見的觀點,因適時接受而感同身受 平心而論,文章所提觀點「經常可見」,但或許是有感於神父天生弱視、右耳聽不見,卻努力向學而擁有耶魯大學碩士、巴黎大學博士學位,28歲還放棄外在仕途,立志當個『行者』,加入耶穌會成為神父…等事蹟,再加上我「此刻」重感冒初癒有「類似經驗」而「重新提醒」自己。 這樣的感受,也讓我想起日前觀看《國家地理頻道-異鄉歷劫(Locked Up Abroad)》,其中有一集是當年惡名昭彰的台灣罪犯陳進興,闖入南非外交官卓懋祺一家並與警方對峙,最後卓懋祺全家平安脫離險境的過程。 卓懋祺憶起當時自己和女兒身受重傷,他原本心中因惶恐而沮喪,但後來開始祈禱唸起〈聖詠23章〉,妻女也跟著他唸起來。特別是當他唸到...... 「 縱使我應走過陰森的幽谷,我不怕凶險,因你與我同在… 《Although I walk through 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 I fear no evil, for you are beside me》(詠23:4)」 臉上不自覺流下淚來。卓懋祺表示,過去對這段經文,因為「習以為常」,已經變得有些麻木,當時因遭逢危難唸出此經文時,感受特別深。 每個人以不同方式,體驗自己與身心的關係和力量 仔細想想,自己也會對於一些「熟悉」的事物與訊息,因「習以為常」甚至視為「老套」而「反彈」。其實不必「懊惱」有這樣的感覺,只要「持之以恆」從每天的生活中,坦然「接納與面對」自我「真正的感受」-即便是令人厭惡的感受,自然會慢慢從中有所「覺察」。 這就像是《身體的痛》文章末了提到: 每個人會以不同的方式經驗到他(她)自己與身體的關係,當我們花時間去辨認自己輕微的不適、身體的痛,費工夫去緩解它們加諸己身的壓力,便是在肯定作用於我們內的另一股力量──向那被賜予我們的生命說『是』的力量。 引用本文: 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9/12/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 一天只有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