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0的文章

靜謐的力量

圖片
今天是 《玫瑰月》 的最後一天,彌撒結束後,很偶然地在教堂跟一位慕道者分享了個人的信仰經驗。 特別的「機緣」,突然「喚醒」看似遺忘的記憶 聊完之後,才發現我們都曾有類似感受,即一些可能當時印象不是那麼深刻,或者一時之間難以體會的事,原以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早已被我們遺忘,但在某個「機緣」之下,突然會被「喚醒」。就像自己分享曾遭遇被「莫名誤解」的經驗,那時心中很難過,可是奇妙的是當下我並未多做解釋或抗爭,心中反而憶起之前的一段經歷。 約三年多前,自己正思考工作取捨、轉型之際,參加一個教會教理研習活動,遇到的一個原本不認識,恰巧跟我分在同寢室的女孩,分享了她的信仰經驗。她表示腦部生病之後,其實也曾懊惱甚至有些遠離信仰,但後來感受到「天主耐心的守護」,而慢慢重回祂的懷抱。 過去深埋的種子,如今萌芽並結出果實,然後繼續播種下去 若不細察她的外觀,可能無法理解其身體的痛楚與不便之處,她提到有一次於團體中大家在幫忙搬運東西時,她因病痛而沒有加入協助,當時有位長者便「質疑」其為何不跟大家一起做。當時她很難過,但默想到聖母瑪利亞在「民風守舊的年代」,從得知身懷救主耶穌 (路2) 到目睹祂被釘死 (若19) 的歷程,內心承受著「難以言喻的壓力與傷痛」,但卻始終以「堅定的信德默默面對」,這使她在省思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力量。 坦白說,當時她的分享,不管是關於我從小「看似耳熟能詳」的聖經,還是她親身的體會,自己雖然覺得「很棒」,但似乎「少了些什麼」。之後,我並沒有再跟她連絡,直到去年聽聞她過世,這段分享似乎在我遇到某些情境時,就會再度浮現。那種感覺就像是 ── 曾在我心中埋下的種子,如今萌芽並結出果實,然後…又促使我繼續播種下去。 祈求天主讓自己對別人「真誠的付出」,在「對方有生之年」產生影響 過去我常會祈求天主,讓自己對別人的付出,能「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目睹對方的改變;但如今我修正了這樣的意向,改為期望「在對方有生之年」產生影響。畢竟我們都只是彼此生命中的過客,或許沒有機會看到對方最終的結果,但只要「真誠付出」,終究會在「適當時機萌芽」。更重要的,是每個人一路上始終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陪伴者我們,直到今世的終結,就像 《聖母經》(Hail Mary) 所傳達的訊息….   Ave Maria (拉丁文) Ave, Maria, grátia pl

獨特的共鳴~心靈獨奏

圖片
日前媒體又開始注意校園霸凌的情況,其實此問題由來已久且每隔一陣子就會被提出來。這使我想起小外甥女曾提到班上有同學被排斥,並引述老師所言「誰叫他的樣子看起來容易讓人欺負」。 自己除了感嘆老師的態度外,仔細想想,校園「集體暴力」事件,其實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受到情境內「多數或強勢──卻不見得正確」的力量所左右,所反應出「從眾」的行為。而這也讓自己聯想到由真實故事所改編的電影── 《心靈獨奏》(the Soloist) 。 故事大綱 劇中描寫《洛杉磯時報》的專欄作家史蒂夫(Steve Lopez),正苦於無題材撰寫文章之際,在廣場巧遇拉著只剩兩絃小提琴卻「樂在其中」的街友納森尼爾(Nathaniel Ayers)。一問之下才知從小即展露音樂天份的納森尼爾,三十多年前曾是茱麗亞音樂學院的少數黑人學生之一,在入學兩年後因生病而休學,之後便露宿街頭靠著撿拾破爛維生。就這樣,兩個「社經地位懸殊」之人,彼此的關係便從商業採訪逐漸發展為誠摯友誼。 影片中有幾處情節,闡述有關人在「紛亂中的支撐力」,讓自己感受特別深。 質樸的信念,讓自我得以安身立命,也感染週遭的人 有ㄧ次納森尼爾接受史蒂夫採訪時,表示他從小的願望其實很簡單,只要能夠「平安過馬路、孝順父母、和貝多芬一樣讓音樂流傳下來」,而此番表白也讓ㄧ直以來只是「為了討生活」而撰寫專欄史蒂夫無言以對。 此外,史蒂夫原本想安排納森尼爾到比較舒適的收容中心,但向來「滿足既有簡單家當」的他,仍希望回到平日落腳的貧民窟。入夜臨睡之際,即使身處於販毒、搶劫不斷的街頭,納森尼爾仍自在地在角落頌念著「 天主經 」,並為「所有的人」祈禱後便「安然入睡」。在「紛亂的街頭」穿插著打鬥聲之際,納森尼爾這段禱文聽來格外動人,也感染ㄧ旁說服他的史蒂夫,而不知不覺地睡在他身邊。 對等的態度,除了體恤對方的感受,也找回內在的自己 隨著專欄受到各界廣大迴響,也讓史蒂夫想有更「具體助人的成效」,便在「威脅與利誘」之下,依照「他個人認定」的考量,來安排納森尼爾的生活。史蒂夫還對納森尼爾耳提面命: 自己提供小提琴,因此才是他的上帝,故要納森尼爾聽從安排。 雖然社工曾提醒史蒂夫,納森尼爾「並未傷害自己或他人」,因此暫時無需藥物治療,要史蒂夫尊重當事人的感受,但其仍逕行促成納森尼爾兩週內接受藥物治療,並ㄧ心一意想讓具有音樂天賦的納森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