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1的文章

綿延的愛~人神之間

圖片
昨晚舉行 「逾越節三日慶典」(Holy Triduum) 的聖周五彌撒時,突然感受到一爆炸聲響和輕微搖晃,今早看到新聞才知道原來發生《五股金紙鋪大爆炸》。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之道別 鄰近有75年歷史的老店「新興堂」香燭金紙行、今天要慶祝90年校慶的成州國小,以及事發當時路過的車輛、騎士……等,都受到波及,在一瞬間有人倖免於難,有些則難逃一劫。突如其來的災難所帶來之劇痛,傷者和家屬可能不知所措,因而很難、甚至……來不及──彼此好好道別。 對此,自己想到:當年耶穌明瞭受苦的日子近了,祂作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臨終」決定────與宗徒共進晚餐,並為他們洗腳 (若13) ,藉由「親身示範」來告知門徒: 「 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 」 這樣的感觸,也讓自己聯想到近日看過剛上映的電影 《人神之間》(Of Gods And Men) 。 故事大綱 此為真實故事,是發生在1996年北非阿爾及利亞內戰,伊斯蘭教激進派人士開始謀殺外國移工與自由派(包括天主教)信徒。一群在當地建立修道院的法國天主教修士、神父,多年來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善良百姓,提供醫療和生活中各種服務,以及「融入當地」成為他們「最親切的鄰居」。面對紛亂的局勢,修士們最後決定「不願向暴力屈服」而留下來陪伴居民,也因此生命受到威脅,被擄成為人質,結果被「至今仍身分未明」的人士所殺。 面對外在劇變,「重新省思」在「生活中」的點滴 這群相處多年的伙伴,共同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感到恐懼、茫然,而難以抉擇究竟要「離開或留下來」。過程中雖然彼此意見相左,甚至有些爭執,但仍能從彼此不同價值體系的 《圍籬》 中,找到共同的聚合點────先行「返回各自生活及祈禱默想」。 對自己而言,整個情節並未感受到太多「驚心動魄」的屠殺爭鬥,或是「艱澀難懂」的信仰論述,而僅傳達出修士們「重新省思」在「生活中」的點滴。因此,與其說是對「外在環境」的應變過程,不如說是展開一連串「內在心靈」的探索之旅。 每個人不同的起點、歷程,而趨於合一的終向 在這些修士們返回生活及默想中,看起來只是「單純的生活描述」,且切入點也各有不同,但卻深深觸動「身分與他們截然不同」的我。 例如,有修士突然想到:幾年前母親大壽時,家族齊聚一堂,坐在母親身旁卻沒有參與感的他,這才醒悟到其根源,是植基在此修

天天找樂子

圖片
前天凌晨小外甥女大概是「腸胃型感冒」,睡到一半突然嘔吐,不僅她身體弄得髒兮兮,連棉被、枕頭都「難逃此劫」。 養精蓄銳,再思考如何善後 由於是半夜,睡在她旁邊的我突然被驚醒,實在措手不及,於是「全家總動員」協助她清理身上穢物並鋪好乾淨棉被。接著母親表情凝重地看了「面目全非」的被褥,對著疲憊不堪的我們說:大夥先上床睡覺,隔天再清理善後。 大概是被這麼一折騰,當天早上有點爬不起來,醒來後才知道媽清晨便開始洗所有被褥。後來跟媽一起拿到頂樓曬太陽時,她開心地「聞著有太陽味道的棉被」並表示:好棒的陽光。 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快樂 原本覺得有些無奈的我,受到母親的感染,似乎也感受到此「熟悉」的喜悅──這些從她身上經常可見的快樂,像是從超市買了「便宜五元」的蔬果、晚上睡覺從收音機聽到好聽的節目、主日天到教堂唱歌…等. 這也讓我想起緯來日本台節目《老師沒有教的事》,曾介紹「減輕照護者負擔」的一些技巧,除了提到如何「善用患者自身的力量」(如:儘量讓病人屈膝側彎,使身體接觸床的面積達到最小,以方便扶起他們)之外,還建議照護者寫「照護日記」,想辦法「每天找一件快樂的事」。 當中就有長年照護婆婆的媳婦提到:原本只「專注於照護病人」,鎮日將心思都圍繞在此,導致長期下來身心俱疲。如今照護者除了透過善用照護技巧,減輕自身的負擔及減少對病人造成傷害外,在心情上也因為每天「為自己尋找快樂的新鮮感」而獲得紓解,同時還能將此喜悅傳達給病人。 一開始她只是從照護以外的事情「轉換心境」,如:利用照顧空檔去逛街;後來連從照顧工作本身都能發現快樂,像是婆婆今天吃完所有食物…等。 從尋常的承擔,感受新鮮的樂趣 仔細想想,生活當中不少事情很難去追究對錯或改變它,以往多半會自我期許「不能改變時,心平氣和地接受」,但在施行上卻有困難之處,尤其是面對日常「層出不窮的瑣事」。近來又多了一些想法,如果「不是急於否認或去除不舒服的感受」,而先以各種方式「喘口氣來轉換心境」,常能自然從周遭發現抒發的空間,當日後再回過頭來咀嚼原本讓人困擾的事情時,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就像是日前看到《銅門國小校訓「找樂子」》新聞報導,提到花蓮縣慕谷慕魚風景區有百年歷史的銅門國小,在門口的「校訓」很有趣 : 「主動打招呼、認真打掃、物品歸位、不麻煩別人、在校內找樂子做」 。 這些簡單尋找樂子的心境,也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