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1的文章

點燈

圖片
生活當中,有些時候我們為了「尋求」事情的「圓滿」,過程中不是過度揣測別人的想法,便是妄加賦予自己的主觀認定;但是,自己也慢慢發現:這樣的結果,可能讓處理事情有「困難重重」的「藉口」,或者營造出「達成共識」的「表象」。 這樣的感覺,讓我想起之前看日劇 《天才獸醫》(獣医ドリトル) 的一集小故事。 故事大綱 整齣戲是主要是敘述一名「將獸醫當成事業」,並具備「傾聽」動物所傳達的「非語言訊息」能力之天才型獸醫鳥取,其言談之中看似嚴苛,但卻又蘊含許多道理。在「專注」醫治動物的過程中,也「間接」讓飼主看到其「盲點」──因個人的內在情緒,而投射在其所飼養的寵物。 老婦人三十年來堅信的飛鴿傳情 有一集是在住家門前飼養群聚鴿子的老婦人,帶著其中一隻受傷的鴿子來就診,並表示:三十年前擔任記者的丈夫,在一次山難採訪中因公殉職,但她相信丈夫當時攜帶的傳信鴿,有一天必定會捎來訊息。因此,多年來照護鴿子,是她的活著的「精神寄託」。但其兒子卻反對此「不理性的行為」,因為老婦人養鴿的行為造成環境汙染,早已遭到鄰居抗議。 獸醫專業評估之公共衛生考量 鳥取醫師聽完兩方意見後,對於「飛鴿傳信」事蹟不置可否,僅就其「專業知識」表示:鴿子壽命不可能那麼長,此外鴿子被稱為「空中的老鼠」──會傳染許多疾病,而當場婉拒醫治鴿子。 兒子憐惜母親的苦心安排 不過,老婦人的兒子「私下」向鳥取醫師提到:其實老婦人所說的故事,是她個人的「想像」,根據當年報導,擔任記者的父親,其實是跟外遇第三者在山上相約殉情,對於其母親多年來仍「沉陷」在對父親的情份,感到十分同情。因此,希望鳥取醫師瞞著老婦人,假裝協助清掃,實為撤離鴿群,並表示願意支付他一筆費用。 超乎常理的實情 鳥取醫師完成任務時,老婦人備感失望,此刻旁人意外發現,取下的眾多鴿巢當中,有一個裡面放置著傳信用的捲筒。老婦人一見,就認出是丈夫當年報社所用,打開一看裡面有一張「手寫新聞稿」,字跡確實為丈夫所有,內容表示: 「在採訪山難途中,遇到一名尋短女士,為了阻止她,一個不留神也讓自己同時跌落山谷,在臨死前除了寫下這則報導外,並表示深愛自己的妻子,也對於未能陪伴幼子長大而感到遺憾。」 沒有人是「無所不能」的,但也不是「甚麼都不能」 我想,老婦人的兒子,若據實向母親表達心中對當年父親事故的疑慮和憤怒,或許一開始會讓母

世紀傳奇

圖片
日前看到一個介紹新住民在台趣聞的節目,當中提及不同族群間,在特定情境下之好惡,頗為傳神。 尊重彼此差異,為自由民主的精神之所在 大體而言,台灣人給其他各國人的印象是熱情隨和──凡事好說,但遇到「韓國人」,則避談「賽事」,遇到「大陸人」,就不說「政治」,否則彼此會「翻臉」。 其實,每個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基於「尊重」彼此,須留意不要誤觸「地雷」也無可厚非,這本是「自由民主」的精神所在。畢竟...... 「 每種文化,都是一條既深且緩的河流,可以平行,也可以交會,卻不需要對立。 」 自己也不禁想到:反而同樣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硬是被部分熱衷於「爭功諉過」的政客限縮於「越來越小」的「 圍籬 」──只要「顏色」不同,則凡事必反。 建國百年,回顧革命先烈歷史 對此,今天剛好看到文章《那些從未享受到民主果實的人們》,讓自己又多了一些感受。 對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基於個人的理由,對這個「名字本身」,自己有著獨特的親切感。除此之外,自己也一樣在學生時代念《與妻訣別書》時,並無更多感受,其他也只有民歌時期,聽到李建復演唱的 《意映卿卿》 而已。 堅信犧牲能喚醒同胞,故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但隨著年歲增長,重新檢視此段歷史時,有特別的感受,尤其是林覺民坐船前往廣州時所說的一段話: 「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甚且身死而父母、兄弟、妻子不免凍餒者亦有之。故謂吾輩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絕不信也。嗟乎!使吾同胞一旦盡奮而起,克復神州,重興袓國,則吾輩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寧有憾哉,寧有憾哉?!」 代代相傳承續生命的原始力量 原本對於這段歷史被淡忘,感到有些遺憾,但仔細想想,就跟橫跨古今中外、各個領域中,很多「名不見經傳的人」一樣,只要「懷著能成義的希望」盡己之力,雖無法「立竿見影」,卻能在「巧妙的安排下」,逐步對周遭產生「不自覺卻深遠的影響」。 就像林覺民年僅十三歲時,就在首次科舉考試紙上寫了「少年不望萬戶侯」,想必……在他年少時,也受到「不為我們熟知的先賢」所影響,而培養出如此超凡的氣度吧! 在此,僅以紀曉君所演唱的 《神話》 ,期許在生活中,效法這樣的精神,並使之得以傳承下去。 作詞:林志興 / 作曲:陳建年 神話是一個美麗的夢 隱藏著人們對天地萬物的情懷 神話是傳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