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

感同身受

圖片
最近好一陣子,偶而會有些靈感,但多少有些「雜務」而無暇「馬上」寫下來,等到有時間靜下來寫時,腦中卻一片空白。但很有意思的是:日前小外甥女來家裡,晚上我們一起祈禱的對話,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當時我們為往生和在世的親人祈禱之後,我隨即對她說:換為你祈禱了,由「你自己說」。 為此,她「立即」表示:求天主使她成為很好的人。 我疑惑地問道:要不要改求「越來越好?」因「很好的人」難以界定且是一種靜態的好。 她堅定地說:就是要變成「很好的人」,那是一種「永恆、持續」的好。語畢又繼續祈禱說:現在換為阿姨祈禱了,(指著我)「你自己說」。 我「猶豫」了一下,才緩緩說出「標準用語」:求依天主的旨意,讓我遵循祂的道路。 仔細想想 ...... 我們面對生命的期望,甚至創傷和失望,有時候不容易把心中真實的感受表現出來;於是我們「言不由衷地」對自己說:別人的遭遇更悲慘、主知道甚麼是最好的安排。 但是,唯有把心中真正感受告訴主耶穌 ── 這位屈尊就卑降生成人,可以同理人軟弱的救世主,才能與祂建立恆久的關係,獲享真正的平安。 因為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的,只是沒有罪過。 所以我們要懷著依恃之心,走近恩寵的寶座,以獲得仁慈,尋到恩寵,作及時的扶助 。 (希4:15-16) 《聖誕奧秘》(Christmas Secrets) Underneath a winter sky, 在寒冬的天際下, a distant train sings out the miles. 遙遠的列車隆隆響聲傳揚好幾里外。 And so I wonder can it be, 這使我讚嘆不已! will every mile bring you to me? 此風塵僕僕的旅途能否為我帶來祢的訊息? A promise made may still come true, 預許終將實現, so I am waiting here for you. 所以我在此等候祢的來臨。 If you don't come, what will I do? 若是祢沒有來臨,我將如何自處? Who shall I tell my secrets to? 誰能讓我表達內心深處的渴求? Chr

持之以恆

圖片
連續好一陣子,激進組織IS與歐美彼此展開「報復攻擊」,使得「首當其衝」的居民處境堪虞。 環環相扣的生態 其實,不僅是在中東,包括其他連年戰爭的地區,當有機會初步檢視其相關歷史 ── 這些「族繁不及備載」或是「被有力管道粉飾」的歷史,便忍不住感慨: 這些所謂的信仰或正義,只是部分握有實權的「政客」與「投機客」掩飾其「私慾」的煙幕彈。 但若再進一步了解背後緣由則發現:我們這些沒有「直接蠶食利益」的大眾,某種程度而言,其實也「助長」此風,誠如《東西的故事》提到: 「剛果的孩子被帶進礦坑送死,好讓歐美小孩在客廳裡殺死那些外星人」 全世界有百分之80的鉭(製造手機、筆電等原料),來自政治不穩定、暴亂連連的剛果;又如美國為了保護取油管道,把錢耗資在巨大戰爭;仔細觀看,在世界上很多擁有珍貴的「非再生資源」,像是森林、金屬和礦產等國家,他們的下場都是一貧如洗。 換言之,當我們「過度消費」時,「間接迫使」這些國家承擔「不可承受之重」,特別是全球暖化的今天,首當其衝的,便是這些貧窮國家。 盡己之力珍惜生態 或許……有人會說,「個人」少用一些電、少吃一些,也不會「扭轉」這些國家戰爭、貧窮,甚至全球暖化的「事實」。對我而言,這些說法的確是事實,因為……自然生態,並非為「個人獨享」而創造的,即便是那些自認擁有極大掌控權力的人或組織亦然。因此個人,甚至特定組織、國家,本來就無法「拯救整個世界」。 為了避免那意想不到的日子驟然來臨時,我們的心為宴飲沉醉及人生的掛慮所累,所以耶穌要我們當時時醒寤祈禱,好能立於人子之前 。 (路21:34-36) 我們能做的,是「意識到對生態的傷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克盡己責」,去珍惜造物主給予「參與生命的機會」;萬物化生,是幫助我們一同走向圓滿的終向 ── 從中聆聽天主給予「生命啟示」與應有的「生活態度」。 就像教宗方濟各在 《福音的喜樂勸諭》 中有關〈時間濶於空間〉提到: 圓滿和侷限之間有一種「持續」的「張力」。 圓滿,喚起「渴望」要將之「完全擁有」;侷限,則是我們面前的一堵「牆」。 「時間」與圓滿打交道,並將圓滿表述為一個「不斷」向我們「開放的境界」;每個「個別的時刻」,則與侷限打交道,並將侷限表述為一種「關閉」。 時間支配空間,光照空間,讓空間連成一「不斷擴展、沒有折返」可能性的鏈條。把優先地

歸回

圖片
前兩天媽去二姊家清理「滿坑滿谷」的舊物,找到一些「值得珍藏」的東西。 對此......小外甥女有感而發地PO文表示: 看到托兒所時老師讚許她是「好寶寶」的評量,自覺這幾年「浪費國家資源」──呈負成長; 我促狹地回應:和當時陪伴的貴人多多打屁,就可找回「潛藏的記憶」; 小外甥女感傷地答道:可是  瓊  已經不在了…… 我便表示:那妳就跟那個……即瓊底下的那個……打屁,說這麼清楚還不知道喔! 片刻後……她「故左右而言他」地向我表示:你以前竟然長得很漂亮!...#$%^@... 雖然無法得知小外甥女此刻的「神情」,但我「已了然於心」。這也讓我想起一篇文章《「阿凡達」是真的科學家:樹木會靠菌類溝通》當中提到的一些概念: 森林中那些較老、較高大的樹會成為「母樹」(mother tree),會透過一群「菌類」網絡,傳送二氧化碳給需要的樹;而菌類、植群所需的養分物質(腐植質),則來自腐化的樹根。因此,和現有菌根相聯的植株,抵抗枯萎病的能力較佳。換言之,死掉的樹木在完全腐爛前,會將資源交給還活著的樹,若將死掉的樹木「砍掉清除」,等同「失去傳承」。 我深信……在彼此心中感受到的溫暖,已不再是「網路的按讚」,也不侷限於「已逝的經驗」,而是來自 「深層的記憶」──連結到我們「現今的生活」,並重新集結成「屬於自己的膠卷」 ,直到今世的終結。 「 我必不留下你們為孤兒;我要回到你們這裡來。不久以後,世界就再看不見我,你們卻要看見我,因為我生活,你們也要生活。到那一天,你們便知道我在我父內,你們在我內,我也在你們內 。 」 (若14:18-20) 《永遠同在》(日語:いつも何度でも ;英語:Always With Me) 呼んでいる 胸のどこか奥で  (Yondeiru Mune no Dokoka Okude) 【似乎在心靈深處 一直呼喚著】 いつも心踊る 夢を見たい  (Itsumo Kokoro Odoru Yume wo Mitai) 【經常能感受到一股怦然心動 希望能在夢中相見】 悲しみは 数えきれないけれど  (Kanashimi wa Kazoekirenai keredo) 【許許多多的悲傷 數也數不清】 その向こうできっと あなたに会える  (Sono Mukou de Kitto Anata ni Aeru) 【但是一定會在另一處 和你相遇】 繰り

你‧我‧他

圖片
日前看了香港電台(RTHK)所製播的《戰火無情 2》,幾個戰爭的系列報導,讓自己感觸良多。 惟我獨尊 將自我理想強加於人 這些引發世界大戰的「首腦」背景、出身雖各有不同,卻不約而同地有著類似的特質:各自有其虔誠信仰(念),「發跡前」曾受到「不公義」之考驗,對逆境「滿懷奮鬥熱忱」,自栩為拯救世界苦難者之「唯一救贖者」──將自我所認定的理想「強加於全世界」。 如身為基督徒的狂人希特勒,第一次大戰後「劫後餘生」的他,想使德國成為「拒絕種族汙染的國家」,並統治全世界;篤信佛教的日本陸軍中將石原莞爾,面對時代轉型衝擊,引用德國納粹「全面戰爭」觀念,帶領日軍侵略滿州開始,逐步走上與美國及其盟友發生正面衝突的不歸路;IS(伊斯蘭國)的首領巴格達迪,自認有責任以「真神阿拉的法律」,去建立一個伊斯蘭的世界。 合理化犯行 傳達扭曲訊息煽動人 檢視這些所謂 「大奸大惡之人,其實都具備某種品格」,可惜將「恐懼與仇恨結合」──以仇恨「補償恐懼帶給他的愁苦」 ,在執迷於以個人「有限的知能」去打造「自己想要的烏托邦」時,當遇到阻礙便以所謂「必要之惡」來「合理化犯行」,最後成為殘暴的激進人士。 雖然引發戰爭的情節不同,若靜心觀察,不難發現他們多半藉由傳達「扭曲的訊息」來「煽動人心」──特別是針對社會邊緣人,如希特勒鼓動歐洲「仇視猶太民族的激進人士」加入軍隊、石原莞爾利用「父母疏於照顧的兒童」去宣揚帝國主義、IS向各國「被歧視的新移民」溫情喊話……等。 鑑古知今  以宏觀的視野看待彼此 不可否認,即使身處當代的我們,對於現今接受到的訊息,也無法全然掌握,更何況是過往的歷史。但重點「不在於鉅細靡遺的檢視細節」,而是竭力從「相對客觀的史實中」,找到可引以為鑑的態度,使一個世代的錯誤,讓另一個世代發掘的真理糾正。 此外,這也幫助我們從宏觀的角度, 不要將犯行「過度類化」於特定族群,不僅從受害一方角度去檢視,也要從加害一方來反思 。就像《鏗鏘集 七十年‧終戰未終》中提到: 一些日本當代年輕人,透過走訪經歷二戰的「當事人」,發現二戰前的人民,與當今一樣,即對社會政治冷漠,只是為生活工作打拼,軍部就趁此擴大軍力。為此省悟到:須提防國民對歷史的無知和漠不關心,如果無知,連對話的基礎都沒有。真誠面對歷史,藉此喚醒對身分的認同,才能獲享

同調

圖片
前陣子反課綱運動弄得沸沸揚揚,當時自己有不少感觸,但也知道在那「政治力涉入」的當下,「說甚麼都不對」。前天 (8/14) 適逢國際慰安日,看到紀錄片《蘆葦之歌》 敘述台籍慰安婦故事,讓我有不吐不快之感。 痛苦史實不容抹滅 在反課綱微調運動中,抗議教育部要將「日治」恢復為「日據」、「日本殖民統治」;將「終戰」恢復為「抗戰勝利」、「台灣光復」;要點明日本軍國主義者強迫婦女當慰安婦…...等。 不可否認,有人「覺得」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過得挺幸福,願與統治者同享戰敗宿命,將這段歷史的觀點「符合日本教科書」。但是,他們「無權禁止別人說出」日本在台灣作過殖民統治、鎮暴殘殺人民、迫使良家婦女為慰安婦等「事實」,以及日本軍國主義者確實被徹底打敗了,而作了最屈辱的無條件投降,「終戰」其實是個讓自己面子上過得去的說辭。 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 追憶這段歷史,對於當年「被迫成為」受害者的阿嬤甚至是加害者的日本兵,都是療癒的必經之路,更值得現今我們好好思考:這些受盡折磨的阿嬤,仍如此堅忍地活下去,努力用各種方式,為和平與愛做見證。 破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心,他不吹滅,他將忠實地傳布真道。 (依42:3) 因此,無論如何都不應以各種理由 (如美軍以為守護所愛的人、安倍假借 IS人質事件….等),作為恣意發動戰爭或擴充軍備的藉口,而讓更多無辜百姓陷入痛苦深淵。 喜樂「無法」在生活的各階段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出來,尤其在非常困難的時刻。 喜樂會作出「調適和轉變」,但它是「常存」的,甚至像一絲「微光」,發自個人的堅定信念:畢竟我們存在於無限的愛內。 ~教宗方濟各勸諭《 福音的喜樂 》 《想要彈同調》 作詞:周添旺 作曲:鄧雨賢;編曲:塗惠源 心肝想要甲伊彈同調 那知心頭又飄搖 乎伊會知影著我 滿腹的心潮 心肝悶 總想昧曉 心肝想要佮伊彈同調 那知心情茫渺渺 我對伊啥款心情 怎昧明瞭 卡講也講昧得了 心肝想要佮伊彈同調 不擱心情悶昧消 乎伊會知影著我 心頭披博跳 卡彈也是單思調 【後記】 日據時期,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嚴重傷害台灣同胞的民族自尊與信心,更摧殘台灣人的樂觀天性。在那時歌曲中,自己特別喜歡這首《想要彈同調》,雖然藉著愛情比喻,怨嘆對台灣前途的悲哀,但當中更蘊含著對和平與愛的渴望。後來鳳飛飛翻

族譜

圖片
這兩天發生震驚全台的割喉事件:北投國小畢業校友龔重安闖進國小校園,殺害去上古箏課的八歲女童,儘管極力搶救,最終仍因傷重不治而死亡。 強力反制能否化解深層恐懼? 對此,除了女童至親悲痛不已之外,直接接觸她的醫療團隊、古箏課的老師,以及社會大眾,都同感不捨。或許是……傷痛、無力感所衍伸的憤怒,讓大家希望能「立即做些甚」,如對「人心惶惶」的校園周邊「加強安全巡邏」、對「一心尋死」的殺人犯「處死」。 對我而言,並「不確定」這些「明快的措施」是否能讓學校師生「感到安心」和「杜絕殺人狂」;反倒是隱約感受到媒體不斷放送哀痛、憤恨的氛圍之下,可能讓「一般人失去信心」而陷入恐懼,甚至使「激進邊緣者起而效尤」 ── 如同龔重安模仿先前捷運殺人的鄭捷一般。 檢視臨終者如何走完最後一段路…… 但不同於以往,這次檢視此事件時,自己心中不自覺萌生一個想法: 「當事人」── 這個小女童,在和死神拔河的過程中,是懷抱甚麼心情? 這也讓我想起「 熟悉的近人 」- 玲,走完最後一段路程的始末。 是巧合,還是奇蹟? 罹癌多年後再度復發的玲,出院後原本一直找不到看護,那天我剛好也在她家,眼看著她的先生和其他「有權決定的人」,來回穿梭且又氣又急 (之前遇到來應徵但「有點沒禮貌」的看護),我因「甚麼事也不能做」,便蹲在玲旁邊,促狹地跟她表示: 「他們怎麼那麼激動和著急,我們兩個不要管他們,來念經喔~~拜託天主讓他們平心靜氣和順利找到看護。」 玲跟我一起祈禱後,還「微笑摸摸我的頭和臉頰」。結果,那天傍晚「最後來應徵」的看護 ── 對她「照護有加直到臨終」的貴人,當天敲定且直接來上班。 對於還沒有相信天主的人來說,這或許是巧合,但對相信天主的我而言……這是天主保祐 。 溢於言表的互動 從那次起,自己就很確定對於玲,我可以做一件事: 每當大夥七嘴八舌兵荒馬亂之際,可「在她耳邊跟她祈禱」。希望玲能不受這些俗務煩擾,不要懷抱憤恨 ── 特別在 她病危之際 ,更常「共同祈禱」: 懇請天主幫助玲原諒那些有意無意冒犯她的人,和被玲傷害的人也請寬恕她,然後「平安地準備」去天主那裏 。 其實在玲病逝前一天狀況未明時,我因有要事還計畫隔天等晚點再去,但一早接到其先生告知玲病逝的電話時,心中直覺要去送行 ── 沒有任何猶豫,因為我想利用最後時間,她可能「盤旋」在我們上空看著

安心的禮物

圖片
最近一些公共議題炒得沸沸揚揚,看新聞時老看到一些人心惶惶的字眼「嗆」、「打臉」,似乎「問題無解」只能彼此「攻擊」而非「溝通」。 我想,但在回應問題前,或許更該思考……「問題本身」是否合理。就像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性教育功課...14歲女孩「太誠實」回答 反遭停課》所闡述的概念。 加拿大現年 21 歲的 Jordan Fridman ,日前公佈一張二年前,她拍下妹妹 Mariah 對一份性教育功課的作答,並在照片下方標註: 「兩年前的今天,當時我的 14 歲妹妹因這份性教育功課的答案,而被學校罰停課。我為她感到相當驕傲」。 對我而言,這篇報導吸引人的,「不僅止於」她的「 答案 」如網友所說的「 神級 」,而是她在回答問題前,對「 問題本身 」 合理與否 有著清楚的邏輯。 這份以「反對使用安全套的藉口」為題的性教育功課,已經 預設好前提 : 不使用 安全套(保險套) 就是找「藉口」 ── 聚焦 在了解 為何不用 ,但沒有站在一個 更大的前提 來了解性教育。 報導當中,小女孩以幽默明智的答覆,來反映「為何不用險套」此「問題本身」的錯謬,如: 問是否因「我不擔心,反正我有服用避孕藥丸」?  女孩回答「我不想得AIDS」。 問是否因「用安全套的感覺不好」?  女孩回答「懷孕的感覺同樣不好」。 問是否因「"我沒有安全套" 為由,拒絕使用保險套」? 女孩她回答「我沒有陰道」。 這小女孩很清楚: 保險套其實並不保險 ;此外,避孕措施跟健康議題,是兩個不同的議題進路。 顯然,她 從家人身上獲得「珍貴的生活教育」,使她即使在「不討好的氛圍下」也能「堅持自己內在的價值」 。 引用本文: http://back2base.blogspot.tw/2015/05/blog-post_9.html 相關閱讀: 前景‧背景

轉化

圖片
今天和「不常見面」但一見面總能「安心分享」的好友聊近況,她提到最近剛結束二十五年的緣分。靜靜聽著她娓娓道來一些「難以言喻」的辛苦,「隱忍」多年的傷害,最後為了摯愛的家人,經過兩年的努力和調適,最後做出此選擇。 自己雖然沒有相同的經驗,卻頗為認同和同理她所闡述的概念: 當「嘗試以感恩之心接納」眼前的遭遇時,慢慢地就「真的有喜樂湧入心中」。 這也讓我想起聖經一段「不易做到」甚至「有些爭議」的話: 「 不要抵抗惡人;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 」 (瑪5:38-44) 年少時「用理智念」這段經文時,會覺得不要抵抗惡人也就算了── 因不要變得跟對方一樣,但對於被打後為何「不要躲開」,還將「另一面」也轉向傷害你的人,甚至……那麼殘忍還要受害者為迫害著祈禱。 隨著年歲增長,因著「親身體驗」,自己「重新默想」後,有著截然不同的體悟: 人「最大」的傷害,是「沒有意識到」所受的傷害── 沒有覺察或不願面對它,這樣「痛苦會持續困擾你」。若將「未受傷的另一面」轉向對方,除了意味著「已接納自己受傷的那一面」之外,並能以「內化於心中的愛」來「坦然面對迫害著」── 同理其因心中充滿憤恨而飽受煎熬的辛苦。 最後,想向苦盡甘來的好友,以及仍深陷迫害的人說: 挫折多,才懂得容忍; 經歷多,才懂得諒解; 體認多,才不會孜孜於攫取。 《明天的太陽》 在這變幻的藍天底 生命正在找尋自己 如何掙脫泥土衝出大地 如何生存為別人與自己 像在故事的角色裡 我們扮演我們自己 從來沒有別人能夠代替 如果向前就不能轉身去 開放的世界須要一點真情 就好比明天的太陽 開放的胸膛才能緊緊擁抱 每一個自己胸口藍藍的天 更高的視野須要一點堅持 去迎向明天的太陽 更寬的胸懷須要一點忍耐 給一個自己憧憬藍藍的天 Made In Taiwan 引用本文: http://back2base.blogspot.tw/2015/05/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 自覺

非關效率

圖片
今天「輾轉」聽到一個平常「看來不起眼」的「近人」,兩周前 (聖枝主日) 過世並將於 4/18(六)早上10:00 舉行殯葬彌撒的消息,或許……相關人員忙著「更重要」的事而「無暇」正式向大家布達。 對此,自己心中有一些「不太舒服」的感受,也讓我想起近日發生台中捷運施工造成四死四傷的事件。目前初判應為空中組裝鋼梁,卻未設支撐架、也未鎖緊螺絲,導致鋼梁重心不穩墜地,現場更無交通管制……等,終釀慘劇。 無明顯的壞事  VS. 積極的作為 確切肇事原因,可以慢慢透過調查得出「外在因果」 ── 哪個「工程環節」沒做造成哪個錯誤;但對於「人心擔當」,就難以衡量,只能依當事人「自由心證」。 我想……應該沒有人會「故意」發生事故,但就初步情況看來,這些疏失似乎可「省不少時間」,且「不是直接做壞事」。一旦有 更大「誘因或壓力」時,相關人員就「睜隻眼閉隻眼」地「便宜行事」 。 仔細想想,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也常處於類似情況 ── 沒有做出明顯的壞事,只是沒有積極的作為,因而看不到「別人的需要和難處」。 就像教宗方濟各3月5日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講道《世俗讓我們看不到窮人和他們的瘡痍》引用 《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路16:19-31) 經文時提到: 福音中沒有說這位富翁是個壞人;反之,他「也許是一位按照自己的方式對信仰虔誠的人。他祈禱,或許念幾段經文,每年肯定 2、3 次前往聖殿獻祭,給司祭豐厚的獻儀。那些膽怯的司祭感謝他,讓他坐上座」 ,但是他沒有注意到躺臥在他家門前那位滿身瘡痍名叫拉匝祿的窮乞丐。 留心自己可能同存的疏失 對我而言,儘管乍聞這類事情心中感到「不以為然」,但也要留心「自己可能同存的疏失」。為此在忙碌的生活中,學習分辨「天主的啟示而非人的順位」: 本於自己職責「辛勤地工作一天」之後,能夠「拋開凡塵專注於天上的事」,並且能立即「回應自己眼前的遭遇」,進而能耐心等待或者懷抱感恩的心。 【後記】 謹以此文,懇求天主接納03.29 過世的鄭中基 (聖道明) 的靈魂,讓長年飽受疾病和貧困之苦的他,進入天主的國度  ──  不再充滿評價、判斷、區分、離間的世界。並祝祐他妻子、兒女能信靠天主並獲享平安。 引用本文: 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15/04/blog-post_12.h

真實的力量

圖片
夏卡爾 (marc-chagall) 白色十字苦像 (White Crucifixion) 昨天看到一則乘客「事後」PO文控訴司機:有乘客誤按鈴後,司機因生氣而停車五分種後才發車。 「當下化解紛爭」vs.「事後先發制人」 據悉,當時司機依照鈴聲停車,但「當下」沒人下車也「未解釋按錯鈴」,枯等片刻的司機有些不悅地表示:「不下車也不說」。為此,司機停車休息、喝水約五分鐘才又開車。該公司表示之前因有乘客投訴該司機過站不停,所以對這類事情司機會特別在意。 我不清楚「開了好一陣子車」的司機,當時遇到紛爭停車休息的五分鐘,究竟是在「緩怒」還是「賭氣」,倒是想到......或許當下乘客可以跟司機解釋是按錯鈴。仔細想想,其實在生活中不乏這類的訊息,即「事後先發制人」卻不致力於「當下化解紛爭」──「誇大別人的不足」卻鮮少「同理別人」甚至「反省自己或有的疏失」。 體恤別人溢於言表的善意 這則報導也讓我想起日前坐捷運時的經驗。當時正處於尖峰時刻,自己遇到一位身軀看起來特別豐腴──「像是懷孕」的年輕女子,我告知她前方有一個空位,她朝我微笑而沒有任何動作,當時自己心中不禁想著:「難不成搞錯了」,隨即該女子「像是看穿了我心思一般」地回覆我說:「沒關係」,並且往前走了一步並對一名抱著小孩的婦人說有位子,然後又「回到我面前對我微笑」。 我想,或許她 「不只一次」遇到這類「隨身不可避免」的尷尬情況,但可能也因此培養出「高EQ」的回應 。相對於軟弱的我來說,面對生活中不管是「無意」或是「蓄意」的紛擾,不盡然「每次」皆可以在「當下釋懷」…… 但就是有那麼些故事「縈繞心頭」 ── 述說著有些人以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世界,或傳述著寬恕與治癒的事蹟 ,慢慢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因著真實注入這些「微小的善愛」,而感到平安。 轉化而非抑制情緒 「 『 你們縱然動怒,但是不可犯罪 ;』 不可讓太陽在你們含怒時西落,也不可給魔鬼留有餘地 」 。 (弗4:26-27) 但自己也不免想到,國內外那些在別人眼中「曬滿陽光」的人,反而私下「積蓄仇恨」而做出駭人聽聞之傷人事件。或許……對於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情緒,關鍵不在於「抑制」而是「轉化」── 承認、面對負面情緒的存在因而激發內在渴望 ── 發現自己和遇見天主 。 去愛別人才能得見永恆的榮光 儘管在學習轉化過程當中,檢視自己

最大的願望

圖片
(The Smiling Christ: At Xavier's Castle) 今天看到有關反核相關報導,當中提到:遊行中許多支持再生能源的民眾,平均三人僅一人考慮買「綠電」(若以平時一期電費一千元來算,改綠電後在一千五百元左右)。 想要馬兒肥,又要馬兒不吃草? 對我而言,並不反對透過「和平遊行表達訴求」,畢竟……某種程度來說,對於公共議題 「熱情討論」要比「冷漠遠避」來得好 ── 至少有機會共同看到和面對問題。 只是,若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那些「藏身群眾背後」的人──看似積極作為實則無所為的人,熱衷於興起各種「激情而片面」的議題 ── 讓人沉浸虛無感動卻無法落實行動,一昧地「要求公共政策」照「我們美好想像」,卻沒有思考「可行配套」,也不願「從自身開始做起」── 落實節能和付出應有代價。 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就像最近小妹手機方案到期,「續約」時根據過去的「使用需求」,她決定將月租費降到「最低等」。結果電信業者表示:若要「改選」此最低價方案,將「強迫贈送」她半年「無限上網」以及一整年「無限看網路電影」。說「強迫贈送」一點也不誇張,因為「不能提前取消贈送」,如果「不小心忘了回覆更改」,屆時就得接受。 小妹表示:決不會妥協 ──會下載APP提醒、每天注意平均用量、註記好日子到時候一定記得取消……等。僅管如此,聽完我不禁打哆嗦……,這廠商分明算準人「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當人「習慣隨心所欲」時,怎麼能「毅然決然放下」呢? 虔心渴望放下  獲享內心平安 這也讓自己想起以前看過的一則小故事: 精靈承諾讓一個窮人許三個願望。為此,三餐不繼的窮人立即許了能有滿屋子食物的願望,結果精靈瞬間滿足了他。那人一看成果不得了,思索許久,決定許個「一勞永逸」的願望 ── 讓自己可以「不斷地許願」的願望,精靈提醒他願望不難達成,但要審慎考慮是否真的要此願望,窮人心想哪有甚麼問題,依舊堅持要此願望,於是精靈再次滿足其要求。 窮人一開始盡情地享受著「隨心所欲」的許願,但過了一段時間,心中覺得「疲累不堪」,想停卻「停不下來」── 必須持續許願才行,就在「虔心渴望放下」之際,腦中突然想到還有一個願望還沒許,於是窮人向精靈說:請讓我「不要依照我所想的去許願」……。就這樣,歷經考驗重回現實的窮人,安然地接受眼前的一切。 向天主和他人敞開

薪傳‧傳心

圖片
今天農曆除夕夜,趁等吃年夜飯的空檔,看到有人分享 2015 年紀念民歌四十年【驚喜合唱】──   由「不同年齡層傳唱」一些讓人懷念且可以「不用看歌詞」的經典民歌 ...... 今山古道 、 微風往事 ­、 木棉道 、 散場電影 、 如果 、 恰似你的溫柔 、 外婆的澎湖灣 、 一條日光大道 。 嗯.....就以此展開新年迎春~~~   引用本文: http://back2base.blogspot.tw/2015/02/blog-post_18.html 相關閱讀: 發酵

裝扮心靈

圖片
日前高雄監獄六重刑犯劫持監獄,經典獄長「自願為人質」並與犯人懇談之下,所幸人質安然無恙,但最終犯人飲彈自盡。 絕望是激進分子的溫床 雖然,自己堅決反對民主國家中類似「以武力挾持」的事情 ── 不論當事人在社會的地位多麼「卑微」或「高尚」;但是,對於犯人在「絕望之下」飲彈自盡,卻感到遺憾。 仔細想想,不管是中東「自殺炸彈客」或是社會版中「恐怖情人」玉石俱焚的殺戮行為,幾乎都是對「現世」感到「絕望」而做出激進行為。這也讓自己想起之前參加培訓時,聽到兩個有關犯罪者的表白。 善愛和寧靜轉化惡念 一則是從小生活在黑道家庭 ── 餐桌旁就是賭場、販毒地點,讓他覺得「跟別人不一樣」── 沒有吸毒,反而很奇怪。後來,在女友的關愛和信仰幫助之下而成功勒戒。 另一個則是老師分享70多名受刑人在獄中學習園藝「花葉曼陀羅」,在「狹窄」的斗室中,以「有限」的素材和工具繪製,就像曼陀羅只能在「圓」裡繪畫。此刻的圓,如同保護線,心中所有情緒、不堪的想法皆注入作品中,讓圓轉化和承接。經過一年繪製練習後,作品轉贈一些多重障礙的孩子,當這些原本性情暴戾的受刑人,看到這些孩子收到作品的影片後,竟溫柔地問工作人員說:「這些孩子身體會好嗎?」 若是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都一同受苦(格前12:26) 一如往常,第一時間有許多「專家」幫「已離世」的六名受刑人「論斷」他們的動機、心態。在看似「多元、自由」卻「粉飾、侷限」的時代裡 ── 由任意讓公眾人物變成「偉大的神、愚昧的人」,甚至……「從小老百姓眼中消失」的「各式媒體」中,要如何分辨真偽,的確不容易。 因著這樣的氛圍,更容易使人因為「過度防衛」而「漠視別人的苦痛」。從這六名多數家境不佳、家屬無力送終,甚至無人出面認屍的劫犯,最後未傷及人質典獄長,並與他「擁抱」的情況看來,我深信……他們心中還有「一絲善念」, 如果社會「平常」能「正視問題」並「給予溫暖」的話,或許就能減少這類憾事。 每天用善愛裝扮死後所穿的衣裳 相較於生活還算舒適的我來說,他們雖「絕非英雄」,卻是一個「重要警訊」: 體認生命的無常,並在生活中真正關懷那些比較不順心的人。 「勿陷入『馴化邊緣地區的誘惑: 我們必須走向邊緣,而非將邊緣帶回家,給它塗上點油漆,馴化它 。』」 ~ 【專訪】教宗:全然向禰(八)藝術與創意 就像《死囚捎愛 送書鼓勵重

每天的工作~一千次晚安 

圖片
這幾天一連發生兩個令人「不捨」和「感念」的重大災難。 一則是47歲的日本記者後藤健二,長期致力於戰地報導,披露人民經歷暴力、飢餓等噩夢般的生活慘況,希望喚起外界關注。2014年10月後藤健二為了營救被伊斯蘭遜尼派激進武裝團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IS) 所俘虜的人質湯川遙菜,獨自前往敘利亞北部,最後不幸喪生。 另一個則是復興航空班機昨不幸墜毀基隆河,雖確切肇事原因還在調查,但從拍攝的畫面看來,失事前駕駛緊急更改航道、左彎右拐避開人多車多鬧區,驚險閃過高壓電纜。三位殉職機師廖建宗、劉自忠和洪炳衷在「最後一刻」仍試圖控制飛機,讓傷亡減到最低,不僅提高了飛機上乘客的生還機會,也避免了更大的災難。 性命交關下統合大腦的情感和理智 我想,每個人在自己專業崗位上,平日必然受到各種「模擬訓練」 ── 遵循SOP、熟悉操作技巧、培養冷靜頭腦,只是……真的很難演練到「性命交關下」毅然決然做出「合宜」的抉擇。 因為人先天上「 從情緒到認知的神經通道,比認知到情緒的通道來得強 」,在強大壓力、危險情境下,如何能「統合大腦的情感和理智」,得靠個人生活中不斷地修練。 這樣的感受,也讓自己想起之前看過由曾經身為戰地攝影的導演,將其個人經歷所改編的電影《一千次晚安》(A Thousand Times Good Night)。 故事大綱 原本,只是獲准到伊斯坦堡和喀布爾「單純拍攝」的頂尖攝影師蕾貝卡(茱麗葉畢諾許主演),在親眼目睹成為自殺炸彈客的婦女一連串不可思議的「儀式」── 活著體驗置身於埋葬的坑洞裡、淨身、身繫隨時可引爆的炸彈……等,加上隨行途中下車,看著街道無辜的小孩,終於「按耐不住」內心的不安,而大聲表示有炸彈,使得車上自殺炸彈客提前引爆,也點燃了她看似幸福、靜謐的家庭,長久以來潛藏的危機。最後。取得家人的諒解後重新返回戰地,蕾貝卡在看到與女兒年齡相仿的自殺炸彈客時,不同於前次……蕾貝卡「強忍內心激動」沒有貿然行動,堅守自己的岡位而按下了快門。 從「戰場」歷劫歸來的蕾貝卡,在「家中」調養身心同時與家人互動時,一連串「生活的衝擊」激發了她「深層的渴望」的場景,則讓自己印象深刻……。 幸福自己會來敲門 剛返家時,友人送來「幸福」和「快樂」的貓咪,原本小女兒想兩隻都要,但蕾貝卡告訴小女兒只能擇一,在小女兒「還來不及確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