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6的文章

祢是誰?

圖片
昨天在一個課程中,有一個學員問道:耶穌為何非得透過這麼壯烈的死,才能「救贖」我們?怎麼不「直接宣講福音」就好了? 望著她重滿「渴望與困惑」的神情,頓時在場的人靜默了下來……,下課後,我簡單與她分享:這個問題在我「小時候也常問」,長大後聽了道理,了解到耶穌的「死亡」是「世人看到的結果」,重要的是「過程」以及「終向」:讓人知道儘管現世生活會遭遇到重重困難,但跟隨祂會使我們的生命提升。 她隨即表示:就是「受難、死亡、復活」。 這也讓我想起教宗方濟各新書《天主的名字是慈悲》新書發表上,一名當時已被關十八年〈1997-2015〉年輕受刑人: 娓娓道出如何因著天主的慈悲,而成為天主教基督徒 的部分內容.....。 ***** 慈母的眼淚喚起向善的渴望 語言不通的他,入監時一直沒有放棄他的母親,為了探望他,每周走700公里,每次看到母親留下的眼淚,促使他反省 ── 帶給他的家人和被害者的家人之痛苦,也萌生了「向善的渴望」──不再使他親愛的媽媽痛苦、讓「痛苦轉為喜樂」。 「還沒有意識」時所「領受的慈悲」 移監到貝廬諾監獄時,遇到志工〈後來成了他領洗的代父〉,經過了「很長的信仰路程」,他了解到這是天主賜給他的「第一份禮物」── 是在他「還沒有意識」時所「領受」的慈悲。從志工看他的「熟悉」眼神,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慰和內在平安,彼此相視而「不說話」的時間,比交談還要多,內心還蘊含著一個無法說出的渴望 ── 想釋放內心所有邪惡。就這樣,這個慈悲的眼神,持續支持鼓勵了他兩年。 並非「被監的囚號」而是「被愛的人」 後來再度移監,遇到一個同樣是中國人的受刑人,他感受到在那裏,他們自身不再是一個「被監的囚號」,而是「被愛的人」,並逐漸跟著參與彌撒、團體聚會;而為了能分享、愛和珍惜自己的生命,過程中更產生成為基督徒的渴望。然而,此意念同時也為他帶來家庭中的衝擊,尤其是他的媽媽是虔誠的佛教徒,這也讓他有「很長一段期間」感到困惑而不知該怎麼作,只能藉由跟朋友探詢以及向天主祈禱。 我在監裏,你們來探望了我 〈瑪25:36〉 直到有一天,聖周五禮儀,要親耶穌十字架苦像時,他很渴望跟別人一樣親耶穌,但又交織害怕 ── 好像會再次出賣他的媽媽一樣。為此,他懇求耶穌原諒他。儀式結束後,他離開教堂並懺悔地哭了,在那個「痛苦時刻」,他明白自己「愛上了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