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9的文章

裝備

圖片
昨天早上盧燿文神父〈聖名若瑟,1930.04.22~2019.03.20〉在本堂舉行殯葬彌撒,自己在事前從網路蒐集了一些他的資料,心想要為他祈禱,至少得大概知道他的生平。 ***** 寧出家門以持守信仰 盧耀文神父是出生在香港的新加坡人,父親有三個老婆,或許要養一大家人吧,其曾表示: 「爸爸不是做什麼正當生意,他在骰子裡灌鉛,賭博時總是他贏,但他告訴我們不要學他。」 結果,還真的沒學父親,不要說三個老婆,連一個老婆都未娶,廿二歲時進了修會成為修士,在高中畢業前一年領洗,瞞了一年,後來還是被老爸知道,信佛的父親氣炸了,給他兩條路:一是回頭;二是繼續信教就逐出家門。就這樣,抱著縱使被趕出家門,也不改變信仰的態度。 成為修士後,曾在教會辦的學校擔任十多年的教職,教童子軍各種技能,在新加坡的童子軍大樓還留有五十多件作品。 四十五歲來台,進入輔大神學院攻讀,畢業後晉鐸為神父。 肚子空空之現代馬蓋先 1987年,57歲時胃癌擴散,到了末期,切除了三種臟器〈膽、脾、胃〉,醫師宣告他只有七天的生命,並告訴主教「他想吃什麼就吃吧,再不吃沒機會吃了!」 但天父的慈愛卻眷顧了他,努力活下來的盧神父,醫師幫他用腸子做了一個假胃,平常都是自己料理一些簡單、易消化的食物,比較麻煩的是每天都得灌腸兩次。 儘管如此,「肚內空空」的盧耀文神父,堪稱「現代的馬蓋先」,一雙靈巧的手,任何廢棄物到他手中都能化腐朽為神奇。教會幫他舉辦過兩次個人的「信仰生活藝術展」,並得過中華民國工藝教育績優人員獎,以及名列法鼓文化所介紹的19位環保DIY達人之一。 旺盛生命力 化腐朽為神奇 盧神父頗具巧思,把自己的劃撥帳號、護照號碼、電話用「數字軟墊」鋪在房間地板,且房間機關重重,小凳子、地板及天花板,都動手做了夾層,收藏物品,連浴室都不放過,浴缸上還鋪了木板,當成桌子,洗澡時再把木板取下。 此外,曾做過上百個不同造型的十字架及童子軍領巾的扣環,都十分精巧,讓人愛不釋手。作品中,有一個掛鐘及檯燈,竟然是用醫師看病用的壓舌板做的,越是沒用的廢棄物,也越能激發他的創作興趣。舊月曆紙可以摺成帽子,再用皮革補強,加裝太陽眼鏡及溫度計、指南針、就成了一頂嶄新實用的戰鬥帽。 盧神父還會寫詩,信手拈來,寫了六、七百首詩,有五言及七言絕句,也有新詩,還有英文詩,曾想將這

旁白

圖片
昨晚與大姊聊天時,提到去她家作客的兩歲外孫,半夜〈被亮光吵醒?〉突然醒過來,對著玩手機的她說道:「去睡覺!」隨即倒頭就睡。 這段「潛藏人心悄然發酵」的經驗,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除了再次提醒大人的言教〈大外甥女常對不睡覺的女兒做此叮嚀〉和身教的重要之外,也讓自己想起日前和小外甥女互動的經驗。 逕自解釋 vs. 聆聽澄清 上周六小外甥女透過網路商討一些事情,當中用了一個「她認為很平常」,但「我解讀很受傷」字詞,透過電話簡短溝通後,彼此像是很有默契似地……就停止繼續「隔空解釋」〈更好說是藉由隻字片語去「解釋既有認定」〉,直到傍晚來家後,我們才又持續「當面澄清」。 當時,在小外甥女還沒來家裡前,自己曾靜默思考: 為何那樣的字眼會讓自己「不舒服」,與其說是外在表達出憤怒,更好說是「啟動」深植自我內在的……委屈、難過,儘管說不上來是因為那些「特定人事物」,但心中約略想到,或許可將一些她年幼時的「往事」──我們大人「事發」難以啟口、「事過」不想再提的情境,儘可能地以「第三人稱」去重新述說各個事件中,每個人的「立場和難處」。 當這麼想時,心裡頭平靜許多,雖然腦子還不知道該說那些「細節」,但當看到小外甥女來時,卻能「自然地」表達。 一開始彼此只「單方面解釋」──以〈先前認定〉對方誤解的觀點逕自解釋,但隨著開始「傾聽」對方「言語」和「情感」表達後,逐步澄清自我想法,以及「分享此時此刻」感受,也讓原本神情有些擔憂的母親,因著 專注聆聽後亦參與其中 ── 共同「重新建構」此跨越時空的經驗 。 努力的過程 vs.完美的結果 最後,大家似乎都「鬆了一口氣」,並非全然明白或解決了甚麼〈即便可以重新再來,可能還是……「無解」〉,但或許是更加深刻體認到: 人內在,有其難以言喻和窺知的「軟弱」;人際間,好惡沒有所謂的「遞移性」〈甲喜歡或認同乙、乙喜歡或認同丙,但不意味著……丙也喜歡或認同甲〉。 「 當生命中最重大的事情發生時,我們當時往往不明白其中的究竟。一個人會不停地對自己說:『喂!我在長大。』 往往只有在回首往事時,她才意識到所發生的事,承認那就是人們所說的『長大』。我們從簡單的事情中,也能明白這點,就像一個人越焦急地關注自己是否會入睡,越有可能處於高度清醒的狀態。 真正重要不是『變化時我們的感受』,而是這種『變化的本質』〈nature of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