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9的文章

驛站

圖片
八八風災  屆滿十周年前夕,突然想起之前在修社工學分時,社區工作課程寫的報告 ── 紀錄片 《拔一條河》 之心得,重新再看當時寫的內容,又多了一些想法。 ***** 映入眼簾的英文片名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引起了我最初的注意。不知道導演是否偏好自賽門&葛芬柯二重唱(Simon & Garfunkel)的成名曲《惡水上的大橋》(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一開始總覺得與《拔一條河》片名不太符合。 不過看完後,回想那些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場景,咀嚼後越發覺得中英文片名相輔相成,激發與銜接鄉民信心與情感,除了災後落成美麗可見的甲仙大橋之外,更源自長久早已深植彼此生活的「心橋」── 在面對各種災難考驗時得以「將他們串起來」。這樣的概念,也使我想起之前看過報導,提到導演楊力州拍這部影片的緣由。 伏筆記憶 適時推進 八八風災發生時,導演楊力州在台南拍攝另外一部紀錄片。當時的他本來想一路開往高雄進入災區,只因風雨太大而作罷。後來,統一超商委託楊力州拍攝微電影,主題本來是各地店長的社區服務。原本同事建議,不如直接在台北辦公室樓下的超商拍攝,省時又省錢。沒想到,楊力州看到選項中有「甲仙」兩個字,就馬上選了甲仙。 原來……八八風災一直都在他的心裡,只等待時機結緣,一點一點實現、慢慢地發酵。 就像風災從台北返鄉當志工,甚至決定留在家鄉的媽媽所提到的: 「找一個話題、一件事,讓大家串起來,回到荒廢多年的農田,拾起對孩子的責任,雖然能力只有一點點,就選擇有能力做的,大人、小孩『一起動起來』,孩子用純真的笑容回報,帶給大人前行的動力。」 愛的循環 持續延伸 或許,從影片直接傳達的訊息,有不少人會說是孩子們引導大人再站起來;但我所感受到的,則是當風災吹走了鄉民的「有形的」家產、依靠時,反而促使他們將長久以來「既存卻羞於表達」的愛,以「異於承平時期」的方式──直接向對方表達心意。 例如父母離異,被問到對在大陸的母親的感想,孩子低頭不語;但在面對辛苦栽種芭樂想給孫子念書的阿嬤,孩子忍不住流下淚水;災後教練「體恤」孩子內心的衝擊,表示可暫時休息,孩子仍默默地進入簡陋練習室繼續練習。 我想,這些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關懷,早已內化在孩子心中。所以風災後,大人也知道要往前,但千頭萬緒「不會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