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0的文章

當我們『同』在一起

圖片
2019年底,大陸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019-nCoV),疫情也逐漸擴散全球,或許正值年節期間,部分「舉足輕重的人物」在鏡頭前,仍然沒有戴口罩,還殷切地與民眾握手,並駁斥甚至嘲諷對手的呼籲。 絕對隔閡 迴避厄運? 仔細觀察,從總統大選後,不少民眾「對峙異己」的心態已成「習性」——不管是對本地不同意識形態或對岸的不同政權,網路上不少「嘲諷和隔岸觀火」的心態仍不停歇,並認為「隔絕大陸民眾」就可以「杜絕災情」。 對此,自己不免想到,真是如此嗎? SARS期間學到最大的一課:『間接感染遠比直接感染可怕』。身邊的人生病,一般人會有警覺性,懂得保護自己;環境中存在的病毒卻是隱形殺手,無所不在又難以察覺。……受到病毒汙染的無生命物體(fomite),如血壓計、窗簾、毛巾等,許多人摸完後帶走病毒,是造成醫護人員院內感染的關鍵,因此勤洗手、戴口罩仍需不斷宣傳。 ~《「2019新型冠狀病毒」恐不會像SARS快閃,有潛力發展成有效的新興傳染病》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 黃立民 這也讓我想起SARS紀錄片《穿越和平》映後座談整理稿,當中曾提到: 「 當你有一個特定目的和特定利益方向,越沒有辦法迴避自身的厄運。人如果有特定的想法,會一直阻礙著某些意見,就算神要幫你也沒辦法。 」 過度反應 免疫自殺 不論我們喜歡與否,「高度相互依存」的地球村已然成形,縱使短期內可以「暫時隔絕」,但長久下來,受害更深的,反而是自己。 感覺就像……近日在爬文了解冠狀病毒時,發現跟過去造成重大疫情的SARS、MERS一樣,同屬於會讓人「免疫自殺」的冠狀病毒。人體感染到「從沒遇過的跨物種」病毒,免疫系統會有強大的反應,「過度的反應」反而造成人體的自我傷害,甚至死亡。 同樣地,當 這個「我們」,變成壁壘分明的兩造,長期以言以行撻伐攻訐對手時,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扭曲了人心 ,使得我們面對不可預期的天災、人禍,不管是個人或整個團體,「自然調適能力」因過度反應而「失去平衡」,進而造成自我傷害。 換言之,讓自己變成強大 不會受傷「活死人」,所隔絕的,究竟是「病毒」,或是「人心」 ? 有限觀點 推衍真相 對我而言,單就疫情本身,坦白說超乎個人所能想像,訊息也持續變化中,可能先前的決策,此刻已不適用,尤其不同角色所肩負的責任與壓力,非「在外圍敲鍵盤的我們」所能理解的;縱

自由選擇

圖片
前兩天看到陳樹菊女士因挺某總統候選人,便遭網友言語霸凌。看到這個讓人感佩的阿嬤,因為表態受到傷害,不免有些感慨,也讓我想起日前搭捷運回家的經驗。 當時自己閉眼半睡半醒時,隱約聽到兩名學生對話的大意: 「你仔細觀察,班上對於候選人的表述,尤其是那些『特別激進』的,某種程度跟他們『內在特質』有關……」 激進意識上身 猶如狼人變身 坦白說,自己沒有聽到完整的對話,也不知道那兩名學生確切的原意,但倒是給我一些靈感。只要涉及政治——特別是壁壘分明的兩造對立,親朋好友選邊站而產生撕裂的情況,時有所聞,最後可能形成兩種情況:言論越來越激進;或者,乾脆冷漠以對。 冷漠以對,或許還可理解(可能是不想面對衝突和惹麻煩);但言論激進,常讓我難以理解的是:一碰到政治,平日看起來溫和、理性的人,就像是……狼人變身一樣——看到「疑似不同」族群言論便「妄加獵殺」。 煽動撕裂訊息 凌駕內在價值  自己並非否定熱情而肯定冷漠,甚至認為 某種程度來說,對於公共議題「熱情討論」要比「冷漠遠避」來得好 。 只是,不免想到,長久以來每逢政治議題,部分人的熱情,瞬間轉成以尖刻言論撻伐異己,儘管知道此情況,但仍難以理解……究竟是甚麼力量,可以讓人可以把親情、友情放一邊,理智、信仰(念)卸一旁,更好說是政治人物「煽動撕裂的訊息」使得部分人特別沉迷其中。 自詡正義中道 操控赤誠人心 如今,想到或許關鍵不在於蠱惑人的政治(人物)本身,而是 人不願面對內在既存的軟弱與茫然,轉而迷戀於該聳動訊息——得以找到超脫現實的出口 。 「我總是能夠予取予求,不管是衣服或零用錢等,但我感到無趣極了 不論你是誰,外型好或受歡迎……,『浪潮』使我們大家平等 種族、宗教和階級不再重要,我們都屬於『這個運動(浪潮)』 『浪潮』使我們的生命具有意義,給予我們努力的目的 我以前會欺負其他的小孩,但我愈想愈覺得不應該,有目標生活會更好 當我們互相依賴,我們獲得更多,我願意為『浪潮』犧牲」 這段話,是電影 《惡魔教室》(The Wave)  最後師生集會,老師念出學生報告摘錄。這部源自加州某所高中真人真事所改編的電影,老師在經歷一段『自認可以掌控』的實驗課程中,利用年輕學子的熱情催化運動,儘管只有短短一周而告吹,但部分學生『不願罷休』停止該運動,最後導致死傷。 這段「看似正義宣言

運轉

圖片
以往,政治人物制定法案時,當立場不同時,常在「鎂光燈前」爆粗口、打架攻擊,對於這類行徑——「鏡頭前打架,鏡頭後斡旋」,以前自己就是「不管它」——總覺得老百姓若跟著瞎起鬨,實在沒必要。 潛藏內心污穢 偽裝表徵幽默 近年來,或許是網路發達,政治力角力也產生「進階版」,更好說是「變形」——帶著「難聞的酸味」卻「自詡為幽默」的笑話,傾巢而出。 對此,我也覺察到,這種「變形」的樣態,似乎不只存於政治場合與人物身上,在很多情境和身分下,也不陌生。或許是網路工具的發達,公眾人物可以更便捷地「型塑自我形象」來博取掌聲,造成個人 長期「麻木內心真實的感受」,因而在不知不覺中,將潛藏自身的憤恨,轉嫁到無辜者身上 。 尤其,在特定氛圍浸染下,會使人 「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被「集體型塑」的群體反應取代 ,即使過程中曾有一絲「良心掙扎」,但為了 避免成為顯眼的落單者而「逃離軟弱自我來成就理想自我」 ,只能「跟著按讚或貶抑」特定情事或對象來獲得認同。 面對或有困窘 轉為幽默接納 這樣的情況,也讓我想起前次縣市長選舉時,有人分享一則反過來「把難堪轉為幽默」的新聞。 當時有一名女性候選人,為了個人形象宣傳廣告,只見她優雅嬌豔地走動著,當中有一小段攬鏡自照的畫面。結果,讓眼尖的網友發現……「鏡子忠實呈現」看不到的皺紋,與「眼前修飾後的樣貌」,有著明顯的差異。 其實,形象廣告宣傳無可厚非,且當事人表明並無惡意,只是想給大眾一個清新的形象,希望大家把焦點放在她的政見,但仍招來一堆惡毒酸語。不過,當中有一個網友幽默地表示: 啊,她少付錢給廣告公司,所以就忘了修鏡子嘛! 難免差異疏失 誠實傾聽良知 其實,仔細想想,若我們誠實地承認(無關乎理性與否):不管做甚麼(或者甚麼也沒做),總是有人「不喜歡(不贊同)」我們的言行;就像有些人所作所為,實在很難讓我們喜歡。 此猶如置身於南、北半球的人們,難以想像彼此如何度過炎熱和酷寒;同樣地,人處於截然相反的位置,受到長久以來生活的環境、教育、文化和閱歷……等「活生生」的影響,彼此的好惡與行為也可能大相逕庭。為此,不管自己「有意或無意」地對人造成傷害, 毋須刻意迴避或強求改變困窘,只要「傾聽自己的良知」 ,然後想想……後續 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可如何彌補 。 我們是出於真理的,並且在祂面前可以安心;縱然我們的內心責備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