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3的文章

如意

圖片
近日王金平「關說案」,越演越烈成「政治陰謀」,今天看到聯合社論《公道寧論:王金平案與陳水扁案之異同》,讓自己印象深刻。 一碼歸一碼,避免和稀泥 當中提醒:「兩案對社會的主要衝擊皆未必在案件本身,而是在案發後引爆的黑白不分與是非錯亂」。 主流輿論著墨於「當事人的特質」─── 無限延伸至其「盤古開天的功過」,迫使大眾將焦點放在「王、馬對峙歷史」,反而忘了討論「本事件的是非」。 對此,也讓我想起《宰相劉羅鍋》一劇。 以「非常的手段」處理「對的訴求」 個性剛正不阿且樹敵眾多的宰相劉墉(劉羅鍋),和個性圓融且權傾滿朝的和珅,兩人對決大半輩子,劉墉礙於和珅「鋪天蓋地」的勢力,恐怕「實情無法昭彰」,而在「法律邊緣」下略施小計阻止和珅惡行。 乾隆皇雖心知肚明 ───「理智」了解劉墉是為社稷著想的忠臣、和珅是貪贓枉法佞臣,但「情感」上就是喜歡和珅的「軟身段」、厭倦劉墉的「硬骨頭」。也因此,劉墉在朝為官時,吃力不討好受盡苦頭;享盡榮華的和珅,直到嘉慶君繼位,才被打入大牢。 劇中末宰相劉墉(劉羅鍋)告老還鄉之際,與乾隆皇促膝長談時表示:「您不是天子,而是『凡人之子,故難免有過失』,整體而言功大於過;但是,『功的影響較多在現世,過的影響則多半在後代』。」 難以「論斷」絕對的功過、得失 這句話真偽難辨,或許只是一句台詞,倒也反映出當朝佞臣「爭功諉過」的現象。對我而言,值得玩味在於……「功的影響較多在現世,過的影響則多半在後代」,自己解讀的是: 人們「趨吉避凶」的特質,傾向「有益抉擇」;至於「有益抉擇」,則易受「從眾訊息」導引;所謂「從眾訊息」,常源自「少數關鍵」媒介。重點就在於……這「少數」,之所以成為「關鍵」,並不見得全然是對的,只因在「當今」掌握「重大而無形的煽動力」,而主導了人民對朝政「功過的認定」。 凡事禍福相依,全體共同承擔 換個角度去想,自己並不擔心此「形式上」的紛亂;相反的,可使這類華人長久以來習慣「謀求人和之關說文化」攤開來,獲取大眾關注的「契機」──── 整頓一下暗藏而枝葉散開的惡勢力。 仔細想想,不管是「短期哪一方勝出」都沒關係,因為......我對在台灣這片土地生活的人民有信心,「長遠」而言, 不會也不應讓「一個人太操勞而其他人袖手旁觀」。所以,不管「事後結果功過」如何,也是「共同承擔」 。 更重要的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