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得其所


關鍵字:迷走神經、聽覺過敏、神經覺、協同調節(Co-regulation) 

日前看到報導,成立超過13年的「交感神經手術(多汗/手汗)代償生活交流」FB社團,連袂至衛福部請願。 

失調除之而後快? 

該社團成員多因接受「胸腔交感神經阻斷手術」,術後身體出現嚴重「代償性流汗」後遺症(如肩膀以上不出汗、胸腺以下大量爆汗),因而呼籲衛廢止該手術,以免再有人受害。 

自己沒有類似經驗,更不是醫療專家,難以評論該訴求是否合宜,倒是想到: 
早年,生理與心理治療受西方影響,習於「除之而後快」的模式,鮮少著重「身心整體平和」;不過,近來醫學界開始有些改變,像這陣子在看的「多重迷走神經理論」(The Ployvagal Theory),便是一個例子。

協同調節交互影響 

迷走神經的概念,自己最早從《讀者文摘》看到:調整迷走神經的活動,學習讓心跳慢下來,或許能透過控制腦力來緩和發炎、抵抗疾病;後來在寫論文查有關情緒資料時,曾看過留佩萱心理諮商師的文章《【創傷知情學校系列Part 5】孩子的行為,顯示他在「神經系統梯子」的哪裡》,當中她引用美國心理學家莫娜.迪拉胡克博士提到「神經覺」(Neuroception,大腦和身體「潛意識」偵測周遭環境是否安全的能力),當中一些概念令我心有戚戚焉:
「 
傳統的管教方式讓大人們只著重在改變行為──強化孩子『順從』或是『減少行為』,完全忽視了更重要的:幫助孩子學習和練習『調節身心』。
…… 
藉由接收另一個人傳遞出來的安全訊號,來讓自己調節回到身心穩定狀態,這樣的互動稱為『協同調節』(Co-regulation)。……我們本身平靜的狀態,就是幫助孩子最好的工具。
 」 

攻擊和關閉外的路徑 

對我而言,不只與受創傷的人互動,在實際生活中亦不乏「協同調節」的經驗——本身平靜的狀態是影響別人的最好工具,其也與Porges博士1994年提出「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核心「安全感」與「社會參與互動」有關。

以前,人們多認為異常的行為表現,在於「大腦統合各種感官」發生問題;但是,若反過來先從「修復感覺失調」開始,透過知道特定「生理原則」,例如失智症、自閉和有創傷經驗者,都可能有「聽覺過敏」(hyperacusis),就懂得如何使其平靜下來。

具體而言,透過神經練習:降低聽覺超敏反應(如調整物理環境、提供助聽器)、使用生物回饋(如運用呼吸緩和改善心率調節),不僅幫助自己釐清對傳統自閉症「行為訓練」適切性的疑慮,更在「非自主」兩種防禦(攻擊、關閉)之外,發現一個哺乳動物演化的重要途徑:
處於「社會連結」──感覺到安全、能夠思考、想要親近人、與人互動。

以理解取代批評

進一步而言,希望人們感覺安全,並非「指控」患者做錯了甚麼,因一旦其經由神經系統處理此「批評」回饋,就可能轉化為「防禦」狀態;反而應「指出」他們的身體如何做出「適應反應」而「接納它」,理解此特質是有彈性後,再以大腦創意和整合力重新敘事。

我們傾向認為思維凌駕感受,思維的價值較高,養育與教育策略的目標是拓展並增進『認知』過程,同時『抑制』蠢蠢欲動的『身體感受與衝動』,結果造成了一種以(大腦)皮質為中心的傾向,這種『由上而下』的偏見著重心智過程,極力忽視身體『由下而上』傳達的感受。
……
挑戰身心健康、導致我們衰竭的事物往往被定義為『壓力』,並透過認知表現來校準,但它們往往並『非』取決於『事件(本身)的物理特性』,而『是』取決於我們的『身體反應』。 
……
我們必須『聆聽』自己身體的反應,『尊重』他人的反應,以協助自我與他人在潛伏著危險的世界中前進,找到安全的環境與相互信任的關係。
~Stephen W. Porges《多重迷走神經——找回安全感與身心治癒的全新途徑》

如何尋找安全感?

Porges博士指出:儘管人遇到威脅身體適應存活的行為(生理反應)是「不自主」的,但如何使神經迴路更有彈性、感覺更安全,卻是自主決定,其更透過不少臨床研究,具體藉由調整物理環境、善用輔助工具(如整合聽音系統)來改善。

對此,自己不免想到:特定族群透過調整可掌握的活動空間、科技發明來有效改善不安,一般孩子若有安全依附關係,也因常被聆聽而建立安全感;但是,人長大之後面臨諸多危機,不管是大環境氣候異常,或是社會、學校、家庭各種困境、混亂局勢,還是個人情緒調和,要有效獲得安全感,是有其難度。


「 
當我年輕而且思想與觀念不受拘束時,我的想像力無限,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長大成人,具備人們所稱譽的聰明,我發現我無法改變這個世界,我縮短了我的志向,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到了遲暮之年,我發現國家似乎也無法被改變,於是最後一次絕望的嘗試,我決定只改變我最親近的家人,很可惜,他們早就不在了。
而如今,當我臨終時,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或許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這篇倫敦西敏寺著名的無名碑文,影響曼德拉甚鉅,在被監禁了27年後,他從「以暴抗暴」消弭種族歧視的黑人青年,成為推動「以寬恕代替仇恨」的和平使者。 

最初,自己認為曼德拉的轉變,尤其是長期被鄙視、壓迫卻未陷入惡的循環,在於懷抱寬大的心胸「以善伏惡」;後來,看了與他同監的政治犯古魯,分享了一段終生難忘的經驗後,又多了些想法。 

有一次曼德拉走在隊伍裡,小聲地告訴他們「走慢點」。然後,曼德拉自己也開始調整步伐,故意讓大家都慢下來,整個隊伍的速度突然也都慢了起來,大家都慢慢地起步前進,弄得看守束手無策。頓時大家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能夠這麼強大,一時間所有人都「忘了害怕」。

或許……在獄中身體、心理飽受磨難的曼德拉,被迫「掏空」聲譽、權威和受人敬重的「心靈絆腳石」,反而使真正重要的價值探入內心,而能安然面對所處環境的威脅。

「 
我們常見的一種誘惑是追求『純淨的社會』、『純淨的教會』。而在淨化的過程中,我們恐怕會失去耐性、毫不妥協,甚至對犯錯的人暴力相向。 
…..
晚年的確是一段蒙福的時光,因為這是一段修和的時節,要溫柔凝視那已顯露的光明,即使存在著陰影,也要信賴盼望天主播下的好麥子,必將勝過於魔鬼要使我們心煩意亂的莠子。


《單純的禮物》(The Gift To Be Simple)

 (*
'Tis the gift to be simple,
這是單純的禮物
'tis the gift to be free,
這是自由的禮物
'tis the gift to come down where you ought to be,
這禮物會落在你適得其所的地方
And when we find ourselves in the place just right,
當我們發現自己適得其所
It will be in the valley of love and delight.
那會是個充滿愛和喜悅的山谷
 )

When true simplicity is gained,
當達到真正的單純 
To bow and to bend we shan't be ashamed.
放下身段將不覺羞恥
To turn, turn will be our delight,
轉變——我們會樂於改變
'Til by turning, turning we come round right
直到改變使我們得以步上正軌

重複(*)

【後記】

2023.08.07
無意中看到這個包含「老中青」的「業餘」合唱版,認真地協同合作感覺很親切,也與歌詞更契合,就改了這個版本囉!


相關閱讀:持之以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