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2的文章

扎根

圖片
前些日子,跟小外甥女閒聊時,提到1450(網軍)帶風向——受特定意識形態利誘之「激進言論」,而使不同立場親朋好友「反目成仇」,令我非常不以為然。 對此,她表示:「不能逕自認為激進言論『都是』來自1450。」 我好奇地問:「何以見得?」 小外甥女隨即表示:「周遭有一些年輕朋友,因親子關係僵化——從熱吵到冷戰,結果面對生活中的抉擇(包含政治),便有意無意地和父母『持相反立場』」。 聽完她舉的實例(父母專制之教養模式),自己心中不免感嘆:原以為「政治是一時的」,故毋須太擔心其影響和至親的長遠關係;但若是反過來,那就得多關注。 於是,我又分享不同時代的教養觀念:以前多專務「嚴加管教」(以免將來危害社會),如今則關注「聆聽尊重」;儘管如此,不能論斷以前的父母比較落後(而鄙視他們),現代人比較進步,只能說是在 在不同時空背景,於特定人文社會環境下,選擇「當時認為最好」的方式 。 小外甥女除了表示認同之外,還半開玩笑地對我說:「你們這代比較『衰』,以前要聽父母(長輩)的話;現在則要聽晚輩的話。」 聽聞此語,自己直覺地表示:「我反而覺得這樣比較好,可以促使我們這代學習『換位思考』。」 對我而言,練習換位思考,並非一開始就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設想(雖然這部分很重要),因 「對方過往的經歷」,是我難以全然觸及的,故得先學會與內在自我對話,再回過頭來體認對方的心境 。 換言之,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的準則,我也不認為「複製」所謂勵志的故事,就可以立馬使人安然面對;但是,可以確定的是: 逐步探尋自我,在不可預期的時空,自然開啟視野而涵容更多 。 此外,更進一步想到:即使 尊重的教養觀念已「普及」,但仍與不少人從小認知的「尋常」,有相當的落差 ,當自己有機會 對其服務時,只能盡力重視和善待他們(而非強行翻轉) 。 縈繞我們的記憶 , 不僅是影像與文字,而是在影像與文字背後的「實際經驗世界」。 …… 我們必須確認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甚麼,不妨試著從家庭、自我與生命經驗之中,找尋自己的位置,然後思考它是如何與目前所投入的使命產生連結。 …… 「自識能力」的過程,讓我們覺察到塑造自己的力量,以及推動我們所前往的方向,讓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衝突、矛盾、無意義的瑣事......在在都阻止我們更進一步、更批判地檢視自我生存的深層結構。 ~《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Kleinman, Arthur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