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1的文章

真性情

圖片
日前社群平台龍頭臉書、IG大當機,全球各地都傳出災情,可能會影響到數千萬用戶,讓不少網友崩潰狂罵。或許……自己跟臉書「關係不深」〈手機早已移除 FB APP避免太方便而「無限暢飲」,僅透過電腦「定時、定量」隨緣閱讀,而且也未將它「連動」其他軟體帳號登入〉,故沒特別的感覺;不過,也因此關注了揭發 FB 演算法失控真相的新聞。 控訴扭曲極化言論 總的來說,美國參院聽證會對 FB 的控訴主張,主要包含兩項: 1. 秘建「社群階級」造成全球性社群內戰與「謠言系意見領袖」崛起。 2. 壓制與漠視網路性騷擾、匿名霸凌研究。 兩造辯證內容自己並沒有詳閱,倒是對於吹哨者 FB 前員工法蘭西絲.豪根(Frances Haugen)提到一個概念深表認同: 「 不是主張社群平台應該去選擇哪些市場言論是正確的、哪些又是不合時宜的,而主要是希望改變社群演算法中,對於『極化』意見的『加權放大』問題。 」 成癮源自迴避痛苦 儘管自己也不認同 FB 的惡劣行徑,但不可否認的,這類透過操控人心圖謀己利的管道,其實防不勝防——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難以避免, 與其一再地怪罪它蠱惑人,不如坦然面對自己的軟弱,意識到讓人成癮之潛在因素 。 只是,在促使人意識成癮潛在因素時,不難發現宣導「成癮的壞處」成效並不大〈就像多數人都知道沉迷網路傷身但還是忍不住〉,關鍵在於理解「成癮的好處」——從覺察感受來反思「自我」,進而反身覺察「他者」對自我的影響。 誠如蓋伯‧麥特 (Gabor Mate)在《成癮的力量與對力量成癮》提到的部分概念: 成癮使人得到好處,能讓其減輕痛苦,從中得到平靜與支配感,這些都是非常短暫的;所以,問題在於:他們的生命為什麼缺少這些情緒?他們經歷過甚麼事? 簡單詮釋成癮,即一個能讓你短暫鬆一口氣,獲得一時的滿足行為,但長期下來,會導致傷害或負面影響,讓你「明知有害卻不願放棄」的行為。由此觀點來看,其類型多樣,如藥物、消費主義、性行為、網路、食物……,就像社會中的餓鬼,透過「外界的物質」填補「體內的空虛」。  當我們痛恨成癮者之際,也意味著從他們身上可看到我們自己,進一步想想:我們失控地荼毒大自然、掌權者傷害原住民,哪一種成癮較為嚴重?這些造成別人傷害者,對「獲得」上癮,想讓自己變得重要,感到深深的不安與自卑,需要權力才能讓自己放鬆,為了得到權力,可以挑起戰爭、屠殺他人。 「對權力上癮」,到頭來都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