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1的文章

開啟眼界

圖片
今天是11月以來,第一個週六不用外出上課的日子,心情特別輕鬆。 其實從8月完成論文至今,腦子一直有不少想法,也想提筆寫些甚麼,但或許是…急於 甩開文謅謅的論述 ,加上思考工作動向,以及11月工作後隨即忙碌起來;因此,等到靜下來時,太多訊息而難以「單純地省思」。昨天是 瓊 安息主懷十周年的日子,利用工作暫時空檔,補休一天在家放空,好整以暇地準備接下來年底另一波挑戰。 今天適逢「惜生日」(耶穌將臨期第一主日的前夕),還記得自己是從2019年開始注意到這個日子—— 領會外在失去反而萌生內在動能,使心靈超脫束縛而沖刷出新路 。就像上周日小外甥女從學校北上來家裡打牙祭,一如往常地分享生活、打工的甘苦外,也因親身體驗身體不適而理解當年媽媽的感受,並有感而發地表示: 縱使一時無法接受別人的言行,至少「持保留態度」(相信其有不為人知的難處)。 語畢又露出俏皮的表情說道:雖然有的人真的讓人很不喜歡……。 對自己而言, 「失去至親」除了「喚起」生活潛藏的珍貴點滴 之外,也促使「反思自我」生命中「真正重要的」, 留心莫迷失於展現「成效卓著卻無益於人」的大作為,而能用心投身於「至關重要卻被輕忽」的麻煩事 。 儘管如此,在實踐的過程中並不容易,不盡然在於人缺乏意願與用心,除因人的技能、經驗而影響階段目標的設定、方法的執行外,還受制於人性軟弱——防衛新思維(作法)以免打亂原本熟悉的慣性與平衡。 就像近日所陪伴的自閉症服務對象,從世俗或學理的觀點,他(她)們有所謂的「固著」行為模式;但是,仔細想想我們一般所謂的「正常人」就沒有類似的習性嗎? 從桌子擺設、慣常吃喝食物、上下班(學)路線、工作方法、坐的位置、交談的朋友......等,這些個人原有的習性,當有「新的介入」或「舊有失去」時,都可能會產生衝擊。 坦白說,面對自閉症的人,一般習於用「行為訓練或支持」,我並不反對(畢竟自己也還在摸索);只是,不免想到將「異常」予以「矯正或引導」至中道思維、正確思想,此究竟以何為基準?其實不僅止於自閉症者,在面對與適應和團體多數特質不同的人,不可諱言地,此確實會讓我們感到疲憊;但是,在心態上,我們能否有更多元與寬容的想法與視野? 就像曾現身說法寫出《星星的孩子—一個畜牧科學博士的自閉症告白》(此書還拍成同名電影 《星星的孩子》 )的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在TED演說《世界需要多種思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