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2的文章

送你ㄧ顆平安心~送行者

圖片
很多時候,不管是從自己或別人身上,不難發現常想「努力排除」某些困境時,卻陷入更深渾沌;反倒是「不刻意處理」時,內心的紛亂卻在不知不覺中獲得平靜。這樣的感受,也讓我想起電影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おくりびと,Departures) 。 故事大綱 原本在東京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的大悟(本木雅弘飾演),因樂團突然解散而失業,和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演)回到故鄉山形縣。在報紙上看到「旅途協助工作」的徵職廣告,而誤打誤撞成為禮儀師。 從最初社長(山崎努飾演)半強迫半利誘說服下,大悟因懷忐忑不安的心情,加上面對親友的誤解、鄙夷,而數度興起辭職念頭。但也在經歷一場場送行儀式中逐漸領悟,而找到了自信、久違的親情和人生的意義。 影片貼近生活的詮釋方式,讓人有種「莫名的親切感」,特別是當中有幾處「自我對話」情境,現在「回溫咀嚼」之後,讓自己有更深一層感受。 「被迫放下」長久以往別人的期望,身心反因此「放鬆」 過去一直「堅信」的目標 ──「成為大提琴家」,因那是從小父母親友的「期望」與「一直以來所走的路」。就在好不容易,找到可以「實現理想」的樂團,晉升成為別人「尊崇」的演奏家,「斥資」買了大提琴後不久,因為樂團解散而「促使」他「夢醒」,而賣掉昂貴的琴返回老家山形。 雖「被迫放下」長久以往別人的期望,但也使他身心因此覺得「放鬆」。而當大提琴不再是他的「事業」後,反而在他從事入殮師職業時,無形中成了他重要的「心靈寄託」。   跨越周遭親友質疑的眼光,單純的從工作中找到希望 誤打誤撞只因符合簡單工作條件,在幾乎「沒有選擇」情況下而「硬著頭皮」成為入殮師。一開始遭逢許多不適應,如:身上沾染惡臭坐車被嫌惡、吃雞肉時聯想到屍體而做噁、遇到喪家嘲諷他做這行是來「贖罪」、不敢告知好友及妻子自己的行業……等。 在日覆一日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卻也因從旁察覺社長的用心服務,讓喪家感動與安心送走亡者,「耳濡目染」下逐漸受到接納與尊重此行業。社長也分享因當初幫妻子化妝,有感而發走入這行;同社工作女職員則是在換了許多工作後,看到認識的人死亡後受到社長妥善入殮禮儀而感動,便投入此行業。 當事情從「別人的故事」變成「自身的經歷」後,偏見開始化解 就在主角工作逐漸上手時,無意中被妻子與好友知道所從事行業而受到「鄙視與反對」,妻子表示:過去即使丈夫沒有先商量而

自覺

圖片
昨晚偶然瞥見Good TV家庭電影院播映 《微生物之父──巴斯德 (Louis Pasteur)》 ,以生活化的方式,描述治療受狂犬咬傷的9歲兒童Joseph Meister,進而讓狂犬疫苗從動物實驗正式進入人體實驗的過程,當中幾段他面對阻礙的「心態和作為」,讓自己引象深刻。 幼子相繼去世,埋下研究病毒的伏筆 巴斯德最早先是發現發酵作用,源自一種細菌的發展,而找出當時影響法國紅酒出現問題所在。其實原本育有五個子女,當中只有兩個活到成年,而其餘三個死於傷寒,也因此埋下了他立志研究最小的微生物 ── 病毒的伏筆。 一開始抱怨上主不伸出援手,又對醫學一無所知的他,曾自責應當醫師救人而非化學家研究紅酒,後來在妻子安慰之下,逐漸拓展其思維,聯想到當有害細菌進入人體後,同樣也會導致人罹患疾病,於是透過拿破崙三世的協助,成立實驗室開始著手研究。 偶然,只會眷顧準備好的人 身為化學家的他,雖知此舉與所有夢想家一樣,勢必面對許多未知反對者的撻伐,但仍毅然決然從事研究。最初只是研究家禽霍亂的他,在一次偶然機會,發現實驗室瓶裡的細菌,在接觸空氣後,注射到家禽竟然沒有死亡,而聯想到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 (Edward Jenner) 在偶然的機會下發現擠牛奶的女工,透過擠壓受牛痘感染牛隻的乳房,而感染牛痘,但在痊癒後便終生對牛痘免疫,也因受到「毒性較弱」的牛痘接種,對「毒性較強」的天花產生「免疫」。 生活中的科學,源自豐富的聯像力與耐力 微生物是活動的,巴斯德並非第一個發現的,但他卻是最早將此研究應用在生活當中。除了早期發現在食物中的發酵作用之外,1885年他以「減毒」的方式研製出減毒狂犬病疫苗,將活的病原體在兔腦中繁殖 (因為齧齒類動物是唯一不會被狂犬病毒感染致死的哺乳動物),讓其減毒後再施打。雖然有多個動物的成功案例,但還沒有從事過人體實驗。 同年「因緣際會」治療一受狂犬咬傷的9歲兒童 Joseph Meister,巴斯德以「陪伴」的方式,讓小男孩「旁觀其他病例」,並慢慢引導他了解……「 看不到不等於不存在 」(如拉上窗簾才看到滿天飛揚的灰塵)。然後再逐步透過 「觀察、對照、假設、實驗」 模式,以及 遇到瓶頸時「重頭造訪現場」 ,最後終於從受炭疽桿菌感染的羊身上,發展出治療的疫苗。 面對多數固執於「既有惡習」的聲音,仍不放棄 小男孩因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