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的恩賜
日前看到兩則有關「叢林」報導,讓自己有些起雞皮疙瘩。
一個是4名叢林的孩子,於亞馬遜雨林失蹤40天後奇蹟生還;另一則是過動兒和不動的植物玩在一起,啟蒙出不一樣的人生。
*****
多項奇蹟 劫後餘生
2023年5月1日,一架乘載7名人員的小飛機,從哥倫比亞南部的叢林地帶向北飛行時,不幸故障墜毀。意外發生後,倖存的只剩下4名維托托(Huitoto)族的原住民幼童,其餘3名成人(包括孩子的母親在內),在飛機墜毀後不幸去世。
身為當地原住民的這4名孩童,對叢林具有一定了解,躲在樹幹上,以免受到蛇、蚊蟲和其他動物的威脅,同時知道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且能夠找到水。
我想,前述客觀生存優勢(身為原住民)固然重要,但或許……
植物相伴 啟蒙人生
人稱「阿改」的洪信介,天生頑皮和過動,在校害怕被老師盯上、被同學欺負,在家裡總坐不住、門鎖都阻擋不了的他,常常被父母打罵。因此,自覺人際相處很困難,但與不會說話的動植物在一起反而自在,除了採集新奇少見的植物回家種,還因此泡在圖書館裡研究,對學校功課無感的他,卻牢記每種植物的學名。
40歲前的人生顛沛流離,因為不喜歡上學,國中畢業就去當學徒,做水電、粗工,同時兼種菜和植物,還邊研究農業書籍,而樂於當一個「喜歡讀書的農夫」。
至親伯樂 無私圓夢
後來,為了賺錢,家人投資蓋溫室,可惜有興趣卻沒生意頭腦的他,慘賠600多萬,儘管如此,家人仍然支持他——只希望他平穩地走下去就好。
2012年,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教授李家維領軍,募集一群專家遠赴南太平洋200多天,讓當地珍貴的瀕臨滅絕植物繼續留在地球;當時,在業界有名的植物獵人阿改,被許多人推薦而加入團隊。
此報導觸動我的,除了阿改個人的經歷之外,還有這個「全球性」計畫,源自2008年李家維教授和如今已逝企業家辜成允,這兩位單純的好友,幾秒中決定二十年的承諾和圓了彼此多年心願;後來,更因緣際會使阿改與植物有更深層的往來,不僅接觸更多物種,在研究道路上與博士級研究人員一起工作、互相尊重而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找回遺失了許久的存在感。
*****
懾於權威 難持善心
威廉.高汀(Wiliam Golding)的著名小說《蒼(Lord of The Flies),這部具有諷刺意味的荒島文學,描述因搭乘飛機被擊落到無人島,一群彼此陌生從六歲到十三歲不等的男孩,在「沒有成人權威」的情況下,原本有如「天使般的教養」快速轉變成殘暴,而「屈服於更黑暗」的衝動。
悉心生活 自然結實
對我而言,不管是4名孩子在雨林失蹤40天獲救,或是阿改40年後的奇妙際遇,在人們讚嘆的瞬間,與其認定是超凡的奇蹟,或可說是在那「更大與不可見的力量」看顧和引導下,使人們善用平時用心生活所培養的韌力度過難關。
儘管,生活在「都市叢林」的我,難以常常領受自然滋養,但深信「人也是生態的一部分」,毋須「刻意讓自己顯得偉大」—— 汲營於建立虛幻的人脈與成就,僅單純覺察並善用「自己特質」去真實面對與善待「近人」,在不知不覺中將產生「微小卻厚實」的力量,並於不可預期的時日,結出善的果實。
叢林考驗 孕育生機
「
天主刻意限制自己,創造了一個仍需繼續發展的世界,使很多我們視為邪惡、危險、痛苦之源的事物,變成受造界產痛的一部分,藉此促進我們與創造者合作。
…..
~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
誠如日前過世的喬治·溫斯頓(George Winston,1949.12.26—2023.6.4),平常禿頂、一臉的鬍子,根本不像音樂會的演奏者,反而經常被觀眾誤認為鋼琴調音的技術人員。
迴避被人譽為「新世紀音樂之父」的他,或許……早已內化之質樸態度,即使罹癌多年仍不忘創作,才能留下許多美好的「鄉村田園鋼琴曲」。
《Living in the Country》 (取自 SUMMER專輯)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tw/2023/06/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進化的旅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