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3的文章

適得其所

圖片
關鍵字:迷走神經、聽覺過敏、神經覺、協同調節(Co-regulation)  日前看到報導,成立超過13年的「交感神經手術(多汗/手汗)代償生活交流」FB社團,連袂至衛福部請願。  失調除之而後快?   該社團成員多因接受「胸腔交感神經阻斷手術」,術後身體出現嚴重「代償性流汗」後遺症(如肩膀以上不出汗、胸腺以下大量爆汗),因而呼籲衛廢止該手術,以免再有人受害。  自己沒有類似經驗,更不是醫療專家,難以評論該訴求是否合宜,倒是想到:  早年,生理與心理治療受西方影響,習於「除之而後快」的模式,鮮少著重「身心整體平和」;不過,近來醫學界開始有些改變,像這陣子在看的「多重迷走神經理論」(The Ployvagal Theory),便是一個例子。 協同調節交互影響   迷走神經的概念,自己最早從《讀者文摘》看到: 調整迷走神經的活動,學習讓心跳慢下來,或許能透過控制腦力來緩和發炎、抵抗疾病 ;後來在寫論文查有關情緒資料時,曾看過留佩萱心理諮商師的文章《 【創傷知情學校系列Part 5】孩子的行為,顯示他在「神經系統梯子」的哪裡 》,當中她引用美國心理學家莫娜.迪拉胡克博士提到「神經覺」(Neuroception,大腦和身體「潛意識」偵測周遭環境是否安全的能力),當中一些概念令我心有戚戚焉: 「  傳統的管教方式讓大人們只著重在改變行為──強化孩子『順從』或是『減少行為』,完全忽視了更重要的:幫助孩子學習和練習『調節身心』。 ……  藉由接收另一個人傳遞出來的安全訊號,來讓自己調節回到身心穩定狀態,這樣的互動稱為『協同調節』(Co-regulation)。 …… 我們本身平靜的狀態,就是幫助孩子最好的工具。  」  攻擊和關閉外的路徑  對我而言,不只與受創傷的人互動,在實際生活中亦不乏 「協同調節」的經驗——本身平靜的狀態是影響別人的最好工具 ,其也與Porges博士1994年提出「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核心「安全感」與「社會參與互動」有關。 以前,人們多認為異常的行為表現,在於「大腦統合各種感官」發生問題;但是,若反過來先從「修復感覺失調」開始,透過知道特定「生理原則」,例如失智症、自閉和有創傷經驗者,都可能有「聽覺過敏」(hyperacusis),就懂得如何使其平靜下來。 具體而言,透過神經練習:降低聽覺超敏反應(如調整物理環境、提供助聽器)、使用生物回饋(如運用呼吸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