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空氣


農曆年前看公視紀錄觀點,播映紀錄片《人類動物園》——某些人類將「另一群人類」展示在眾人面前,看到這段被遺忘的暗黑歷史,內心憤慨之餘更覺得沉重。

扭曲人的本質

紀錄片的背景是19世紀末,西方國家殖民主義興盛,帝國為展現強大的殖民勢力,更積極將他們所認定之「低等人類」在世界博覽會、殖民地展覽、人類動物園、怪胎秀以及馬戲團或種族文化村……等宣傳。

為了增加樂趣,還「扭曲」他們本質「打造」為食人族、野蠻人,關在籠子與猩猩一起表演;「誇大展示」身體因適應環境而演化之「自然特徵」,甚至使女性赤身裸體忍受貴族男人近距離觀察和用手觸摸;在教化、資助的表象下行「操控」之實,進而「剝奪」其原有的身分。

同源下的無奈

憤慨,是看影片的「當下直接反應」;同時覺得沉重,更好說是……有點『悶』,因有更多感受和想法,但一時之間說不出來。

一如往常,先檢視時代背景,或許……是有感於那個殖民主義興盛時期的西方帝國,多數是信仰「基督宗教」【Christianity,「耶穌基督」所建立,分裂成:羅馬公教(中文翻「天主教」)、希臘正教(中文翻「東正教」)、新教各教派(中文統翻「基督教」)】;雖然,這些「行徑」與自己「無直接關係」,但他們所秉持的與我持守的則是「同一信仰來源」,心中還是忍不住浮現…… 
「這麼惡劣行徑,天主不管管他們嗎?」

這樣的感受,也讓我想起:同時期天主教會內,發生加拿大原住民慘遭凌虐的事件,以及後來教宗方濟各懺悔朝聖之旅。

*****
凌虐事件緣起 

2021年5月份,加拿大坎盧普斯印地安人寄宿學校,發現了兩百多具原住民遺骸,此駭人聽聞的發現,標誌著該國寄宿學校殘忍的過往。從1880年至二十世紀下半葉,多所學校由政府提供經費,且大多由(包含天主教在內的)基督宗教組織管理,辦學宗旨是教育並改造原住民青年,把他們吸納進加拿大傳統社會裡,手段包括有系統的虐待(身體、言語、心理和精神上的侵犯行為)。

虔心懺悔修和

經過一年的「個別會晤」之後,現年85歲飽受膝痛的教宗方濟各,於2022年7月24日至30日,正式前往加拿大進行「懺悔朝聖之旅」。儘管如此,教宗亦深知:任何事都「無法抹去」那段尊嚴被侵犯、身心受創傷,以及信任遭到背叛的經歷,也不能消除我們信徒心中的羞愧。

在困惑又挫敗的時刻,一大誘惑是『逃到悲傷和悔恨裡躲藏起來』;此逃跑的誘惑,來自於仇敵,它給我們和教會的靈性旅程製造威脅,因為牠想讓我們『以為我們的一切過失,現在都無可挽回』。但是,我們需要重新出發,為此向原住民『表達關懷、悲痛之情,並請求寬恕』——走在一條新開展的進程『並肩同行』。

如果我們想要『彼此』修和、與『自己』和好、與『過去』和好、與『忍受的錯事』和『受傷的記憶』和好,以及透過『人的慰藉亦難以治癒之創傷經驗』和好,那麼我們就必須舉目仰望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教會在將子民引向基督時,『絕不可通過勸說悔改的方式來強加於人』;在宣講耶穌時,必須『用耶穌渴望的方式來宣講』,即『自由與仁愛』。
*****

圓滿抑制張力?

自己深信……這些惡劣行徑,不是天主所悅納的;但是,不免想著……祂究竟要讓我從中「看到甚麼」?

以前,看到針對普世教會令人不舒服報導——特別來自不友善地誇大或斷章取義之言論,常秉持的論述是:這些不好的事件只是部分,還有更多人默默耕耘,因一顆樹倒下的噪音,比整座森林成長的聲音要來得大

儘管,這樣的概念沒有錯,但感覺就像是……同屬團體成員彼此不免偶而小抱怨一下組織運作,但當遇到其他人批評團體時,我們會挺身捍衛名聲;若所聽到的評斷,涉及自我認同與崇奉之價值(如種族文化、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等),可能更難以接受。

此乃人之常情,但快速從「鉅視面」去「反身覺察」(reflexive awareness)他人如何構成自我之直接體驗,很可能……淪為「選擇性地」接受和詮釋訊息(減少自我內在張力使感受圓滿?)

如實反思自我

換言之,這些未真正「換位思考」之精闢論述,容易流於「不痛不癢」的道理,對個人來說,可能難以融入生活;對團體而言,則侷限於同溫層取暖;長此以往,會逐漸遺忘團體的核心價值與初衷。

相反地,若先單純專注於「正在經歷的」而非正在經歷的「自我」,即你所感知的情緒或想法並「不等於你這個人」,縱使來自不友善的訊息,也儘可能地「無偏見覺察」當下真實感受(不論正或負面),因其與「可見媒介」本身好壞無關,就僅僅「單純接納它」;然後,寬心地從中「反思覺察」(reflective awareness)『祂』究竟要『讓我』感知甚麼。

在黑暗中的光

我想……認定這些歷史不公義,是依照現今社會倫理來評斷;但是,我們所處的時代,變得更文明與正義了嗎?


那麼,世間是否存在著「跨越時空」之公道?

那時,我不相信上主的存在,理由是這個宇宙看上去非常殘酷、極不公正。……
一個沒有直線概念的人,不會說一條線彎曲。我稱這個宇宙不公義時,在拿它和甚麼做比較?……人落入水中會覺得身體濕,因為人非水中生活的動物,魚就不會有這種感覺。
當然可以說,公不公正只是個人的看法,不必執著於此;但這樣一來,我不相信上主的理由就坍塌了,因這一理由正是『世界的確不公義』,並非以碰巧不合我意為基礎。……
就像宇宙若沒有『光』,也就沒有長著眼睛的生物,我們就永遠不知道宇宙黑暗,因為『黑』這個詞沒有任何意義。
~《反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ch2基督徒的信念〉


回歸生命根源

就像日前與母親聊天時,她提到曾耳聞教會部分的情況,心中感到難過,像是部分教堂教友稀少可能關閉、一些主內弟兄姊妹做出不符信仰的行徑……等,又無能為力做些甚麼。

記得當時不知哪來的靈感,直白地向母親分享我的想法:
對此,自己也感到難過與擔心,但教會是『開放的』(只要願意誰都可進入),真正的信仰並非透過『依附』或『排除』某些人,來向世人展現虛幻的美好與發展,而是奠基於我們與天主的關係,在『個人能力範圍內』自然建立上主與周遭的人之連結(儘管經歷掙扎甚至衝擊)。
更重要的,是融入日常生活,例如本來就會問候和關心大樓管理員、市場跟她同樣年邁的賣魚婆婆、住家附近打零工的外配…..等,雖不用刻意強調自己的信仰(母親常很低調),但自然聊天時也無須迴避(如星期天早上問到哪裡時,自然告知去教堂)。
在每天的生活中,不在乎我們做多少,而在於當中投入多少愛;至於別人如何看待我們的信仰,以及後續會對他們產生何種影響,那是……『天主的事』。


分辨的操練所提出的問題,促使我們深思自己的行為,不停留在每個行為上,而是在一種更寬廣的背景中解讀它們。例如,讓我們捫心自問,一種念頭從何而來,又將我們引向何處?
注視我們生活上的事件,能讓我們看到珍貴的細節。例如:一次閲讀、一項服務、一個會面,乍看起來認為是無關緊要的事,隨後它們卻傳遞一種内心的平安、生活的喜樂,並啓發新的善舉。
善,既隱秘又寂靜無聲,需要慢慢且持續地挖掘出來……天主喜愛謹慎、隱秘地行事,不强迫人。就如我們呼吸空氣那樣,我們看不到空氣,卻賴以生存,只有當空氣缺乏時,我們才發覺它。
 

《來吧!我的道路》(Come, My Way)

Come, my Way, my Truth, my Life:
來吧!我的道路、真理及生命:
such a way as gives us breath,
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的方式
such a truth as ends all strife,
猶如終結所有衝突的真理
such a life as killeth death.
彷彿超脫死亡枷鎖的生命

Come, my Light, my Feast, my Strength:
來吧!我的光明、盛宴及力量:
such a light as shows a feast,
就像引領喜悅之事的光明
such a feast as mends in length,
猶如餵養飢困貧乏的盛宴
such a strength as makes his guest.
彷彿與主一同坐席的力量。

Come, my Joy, my Love, my Heart:
來吧,我的喜悅,我的摯愛,我的心靈:
such a joy as none can move,
就像無人可以奪去的喜悅,
such a love as none can part,
猶如沒人能夠分開的摯愛,
such a heart as joys in love.
彷彿常沐浴於愛中的心靈。

【後記】

今天下午小睡片刻不久,連續接到兩通「平常不定期關心」的人來電,一開始像是單純的問候,但不知怎麼自己「嗅出」不尋常的感受,便多問了一些,然後他們便分享更多的苦悶。

或許剛睡醒腦子有些渾沌,加上他們的問題「超乎我的能力」,反而讓我沒有思辨太多,當下就是單純聆聽(偶而簡單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及簡述與摘要造成其困擾的問題。最後,表達衷心關懷,並邀請「暫時擱置」親朋好友各種「強力建議」(包括我的)」,先聚焦於「觀照自己的感受」——不論它是甚麼都是正常的。

很奇妙的,內心感到異常平安,不單是對方最後回應我的話語,也讓我更深體會前幾天書寫的本文中,引述教宗提到的:「『善』……就如我們呼吸空氣那樣......」。

然後,將斷斷續續修改,原本預定在四旬期完成的文章,提前PO出囉!

【參考資料】

岡新聞網:
  • 教宗接見加拿大原住民代表團:他聆聽了我們的痛苦
  • 教宗向加拿大原住民道歉:為殖民感到羞恥
  • 加拿大馬尼托巴省梅蒂人晉見教宗:他觸動了我們的心
  • 教宗訪加拿大:在寄宿生內受難的基督,使我們在十字架上修和
  • 教宗於加拿大魁北克主持彌撒:耶穌領我們從挫敗走入希望和治癒
  • 教宗公開接見:記憶、和解與治癒為教會帶來希望


相關閱讀:《深河》書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