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2的文章

殊途同歸

圖片
2022年4月15日聖週五,教宗方濟各在羅馬市中心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邀請 十五個家庭參與苦路十四處默想 。 家庭生命週期考驗 這些與世界各地的家庭息息相關之主題:埋怨、未知、需求、傷痛,同時蘊含著勇氣、寬恕、祈禱和希望,某種程度亦反映出「家庭生活的進展」:從年輕新婚夫婦的經濟困難、新手父母面對育兒考驗、喪親之痛,甚至到戰爭這種極端困境。 今年透過平信徒家庭的默想,除了反映出「人內在生命」的各種試煉,時值全球近期皆面臨的劇烈考驗,更別具意義。除了長年氣候變遷和兩年多來病毒持續變種之外,近兩個月俄烏戰爭死傷慘重,加上強權國的軍備加碼與氣勢叫陣催化下,和平曙光顯得更遙遠,讓影響層面從政治擴及人道(難民流亡)、經濟(物資缺乏)等,也使原本弱勢者處境更為窘迫。 個人生命獨具力量 這些苦路默想,最讓我觸動的是,儘管每一個家庭各有其「當下難以承受和不足為外人道」之經歷,但相同是……皆「向天主訴說自己」——「允許」真實的傷痛和未知的考驗存在。 「 靈修傳統將『安慰悲痛的人』視為一種仁慈的事工;而這種事工,今天又有了新的意義。 因為,現今悲痛的人所體驗到的,是很多『不仁慈』的情況。別人會對他說: 『你的孩子已經死掉一年了,生活還是要繼續下去。去度個假,你的心思就會轉到別的事情上。』 這種話會使悲痛者受傷。他會覺得自己不被允許悲傷;或者別人的話使他有 『罪惡感』,因為他還處於悲傷中無法自拔。 當然,也有一直陷於悲傷而走不出來的危險。但我們『不能評斷或確認』一個人應該悲傷多久。......當我們的悲傷得以『轉化』,我們應該心懷『感激』,但我們不能保證它——例如在談話中,不會又突然重新爆發。這時候,我們不必有罪惡感,而是應該『好好面對自己的心靈悸動』。 身為陪伴者,我們應該捨棄一切判斷。我們關懷悲傷者,讓我們的心為『他』和『他的悲傷』敞開,但我們『不能讓自己陷入』他的悲傷中。我們需要對看不見的事抱持希望,對那隱藏在『無力狀態背後的力量』抱持希望,對在『悲傷深處等待著的喜樂』抱持希望,直到悲傷者能再度站起來為止。 」 ~古倫神父《生命終點的盼望》〈ch6 在盼望中死去〉 誠如分享苦路第十二處的母親,她凝視聖母懷抱被釘十字架的耶穌苦像,想到她年幼的女兒和正值壯年的丈夫皆失去生命,分享遭遇家庭變故的痛苦,以及那句鼓舞她的話: 「 天主並未召叫強而有力者,而是賜力量於祂所召叫的人。 」 各自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