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9的文章

參與

圖片
小外甥女年後剛開學時,原本說大概會隔一段時間再北上,但前幾天表示:太想念家常菜,所以這次連續假期又北上打牙祭。昨天下午來家裡時,看著我和媽進廚房準備煮菜,便跟著「窩」到廚房,然後嘰嘰喳喳地說起開學兩周在學校發生的事,還表示: 當了兩周認真的學生〈上課聽不懂便錄音聽、事後問助教等〉,身體快累斃了,竟然努力到……「忘了滑手機」。 所以,剛回來的第一天,先在她家「補」滑手機。聽完之後,我笑著反問說: 「阿……當兩周『認真』的學生,除了『身體』累斃了、忘記滑手機之外,『心裡』覺得如何呢?」 小外甥女想了片刻,然後答道:「還挺踏實的」,然後又繼續描述: 「尤其看到助教很認真,所以特別向其『道謝』,並『回饋』一些想法,頓時……又特別補充說──是發自『真心』的喔!助教也適時地回應她,因雙方此『良性互動』,使她感到特別地開心。」 對於這段分享,也讓我想起之前一則報導提到:北一女這兩年開特色課程「初級木工」課,在期末成果發表會,學生表示: 「修這門課超『療癒』,因為難得可以動手不動腦,從學科及考試壓力解脫,光學鋸木、磨光木板,讓她們『開心』得不得了……。」 一開始看到這則新聞時,自己「心有戚戚焉」,原本只是認為,此類似運動時分泌「腦內啡」產生的效果。昨日小外甥女的分享,自己又浮現一個概念: 「究竟是……做開心的事,讓人專心;或是……專心做事,讓人開心?」 儘管,我們可以「選擇」讓自己開心的事來做,但更多時候得做「責無旁貸」或「預料之外」的事情。再仔細想想,做事讓人感到「疲憊不堪」──無法藉「其他調節」來恢復的,跟事情的本質「無絕對」的關係〈動腦與否、正事或休閒〉 常常是因未「專心」投入,汲營做更多以填補內心不安;結果,身體自然調節功能失常,心裡也倍感空虛────「參加」很多活動卻鮮少「參與」其中。 只是,究竟怎樣才能專心投入? 對我而言,當有越來越多「自得其樂」的經驗── 即使無「關愛的眼神」仍「自發性」地做 時,便能從中感到自在和平安。 【後記】 今年 1月下旬,再次考社工師 ,在『認真』 K了三個半月的書之後,雖然已依照計畫複習了全部,也覺得很「充實」,但考完後就跟上次一樣……「暫時不想碰」有關社工的「專業知識」。 不過,不同於去年 首次考完 社工師「 等結果 」的心態〈當時實習完後『硬』 K了一個半月的書就上考場,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