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7的文章

連結

圖片
過年一如往常,「新聞」大多是旅遊景點、超夯小吃……等「預錄」的應景宣傳,新任美國總統川普上周五(27日)一紙行政命令,在2017年初讓我們回到現實。 反制? 籌碼? 這項移民禁令,主要是禁止所有難民進入美國至少120天,且未來90天也禁止伊朗、伊拉克等七個穆斯林國家公民入境美國,但不包括一些曾向美國「輸出恐怖主義」且川普又「恰好有投資」的國家(如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等)。此令一出,陸續引發各界不少「反制」性的「政策談話」。 其中,連鎖咖啡館星巴克執行長舒茲(Howard Schultz)更是以「行動宣示」,此讓我印象深刻,他表示:星巴克計劃接下來五年將在全球僱用一萬名難民,並強力支持「夢想家」(Dreamers)法案,也就是用來協助童年時期就抵達美國的非法移民。 對於星巴克的「明快的宣示」,在一片叫好聲中,自己還「模不著頭緒」,只是不免聯想到……德國總理梅克爾28日批評跨國企業以「避稅」行為取得「不公平」的「租稅優勢」,更點名星巴克是「租稅流氓」(tax rogue)之一,衝擊當地咖啡業者,有必要採取行動「反制」。 集體記憶的形成 對我而言,尚無法深入了解這些行動「後續影響」,倒是腦中浮現一個這段期間思索的議題:『集體記憶』──這個並非所謂邊緣人所獨有的現象。 最早是在蒐集近來「民粹主義」報導,偶然機會看到文章《為了對抗怪物,我們必須變成怪物?》,進而看了當中介紹浦澤直樹所寫的 《怪物》 。 ***** 故事大綱 整個背景是兩德剛統一不久,前日裔腦外科醫生天馬,置身利益主導的環境,在良心掙扎後基於人命等價,而救活了一名瀕死的少年。但後來發現他救的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怪物,追查發現他來自東德一個專門培育資優兒童的 511 育幼院,最大的惡行之一,是將他們「獨特的記憶」(包括名字)都消除。藉由一些「奇妙的課程」漸漸遮蓋了「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取而代之的是「集體型塑」的群體反應,從「相互殘殺」中培育「所謂的菁英」。當中有許多小故事,觸及心理、人性、哲學、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層面。 經驗非發生在你身上事 而是你如何看待它 隨著劇情發展,最後主角 ── 這個外在行止近乎完美,常探入人心「不可避免」的弱點,輔以「溫柔的關懷」去促使人「否定生存的意義」,藉以蠱惑人「彼此憎恨甚至相殘」的怪物,其實自身並「非真正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