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9的文章

由祢安排

圖片
今天因座堂秘書請假,彌撒結束後我就想「留下來一下下」看看是否需要幫忙關燈、關窗,結果看到已有其他人也在幫忙,自己便準備離開。 走到門口,就在所有燈「幾乎暗下來時」,自己看到一個女孩坐在後面,似乎沒有要離開的樣子,於是我便上前婉轉告知我們可能要收拾了,結果聽到她輕聲問:「不可以留下來嗎?」 聽聞此語,讓我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好像在趕人,但其實好像也是啦),便跟他說明因沒有人可以留下來,並問道:你從哪裡來? 她隨即表示:從大陸來,然後,(指著彌撒經本)又接著問:你們天主教不讀聖經嗎? 就這樣,我便開始跟她說明每天、每個主日我們的彌撒其實都在讀聖經,讀經一多半是舊約、讀經二是宗徒書信,福音則是連續三年(甲年、乙年、丙年)念瑪竇、馬爾谷、路加福音,並穿插若望福音。「每天」彌撒都是出自聖經,然後持續下去就可「慢慢念完」。 這樣的說明似乎引起她的興趣,便又問我:趕時間嗎?(聽起來好像還有很多想要瞭解?) 於是,我們便「移師」到教堂外面繼續聊,這才知道她是新教(台灣翻譯為「基督教」),並繼續與其分享有關天主教觀點,例如: 全世界的天主教每天念的經文都一樣、天主教可以祭祖(是孝道表現而非拜神)、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是」基督徒(皆以耶穌基督為首之「基督 宗 教」)、我們要跟不同的宗教對話(不僅止於基督宗教)、沒有信教「不見得不能」得救、不能強迫人家信教…….等。 就這樣,一來一往地分享好一陣子後,突然有年輕夫妻抱著小孩,慌張地走到門口,並一再地表示歉意說道:車子被鎖在教堂裡面,不知道能否進去?於是,自己便協助其開門進去。 協助完年輕夫妻一家三口後,又跟該女孩邊走邊聊,這才知道:原來她跟人約好在附近,但因太早來,便四處走動,結果看到天主堂,就這麼走進來。因為,之前聽到一些說法感到有疑慮,便覺得「自己來親眼感受」會比較好。 儘管今晚小小耽擱晚餐時間,但這段 生活中不陌生的「陰錯陽差」美好經驗 ,自己心裡頭真的……真的……覺得很開心,除了再次「以單純之心」助人而領受「莫可言喻」的喜樂之外,也讓自己有機會跟那個女孩進行「迷你的宗教交談」,並深信: 就像今天一樣,接納眼前的一切,在天主的光照和引導下領受恩寵,來日我們回到各自生活時,亦可產生不可預期的影響。 「天主的恩寵已經出現」,在這塵世,一切看似響應「付出必求回報」的邏輯,但是天主卻是不求回報地來

累壞了

圖片
今晚聖誕子夜彌撒中,主教講道時提到:教宗方濟各有關耶穌誕生的默想圖像。 有別於傳統常見到的聖像,多半描繪聖母、聖若瑟開心地望著耶穌聖嬰;該圖像讓人聯想到:在長途跋涉躲避黑洛德王殺害耶穌之際,然後……一家人累癱了。而這樣的圖像,讓降生成為人的耶穌,離我們更加接近。 我想到前陣子跟許久不見的好友,暢談生活中經歷過的許多事──有快樂、痛苦和無奈的事,最後她問我若想要祝福別人,會說甚麼? 我不假思索地表示:祝平安! 這句話雖然有些……老套,但隨著年齡增長感受越深,尤其今晚彌撒大夥在唱平安夜時,我心中不禁想著: 超過一大半很可能都不是教友,但每年此時聚集在此,忙了一天拖著疲憊的身軀來到教堂,唱著不僅是「可以朗朗上口」的平安夜,而是內心由衷地渴望,能在起伏的生活中,獲享真正的平安。 在耶穌誕生場景中有窮人和卑微人;這提醒我們:天主成為人是為那些自覺亟需天主的愛,並渴求天主親近他們的人。...... 「日常生活中的聖德」,即 喜樂地以非凡的態度,履行日常平凡的事務;耶穌就如此誕生,為與我們分享他的神聖生命 。 ~《 教宗方濟各:美妙的景象宗座書函-有關聖誕馬槽的意義和重要價值 》 《平安夜》(Silent Night) [Verse 1] Silent night, holy night! 平安夜,聖善夜! All is calm, all is bright 萬暗中,光華射, Round yon Virgin, Mother and Child 照著聖母也照著聖嬰, Holy Infant so tender and mild 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 Sleep in heavenly peace 靜享天賜安眠。 Sleep in heavenly peace 靜享天賜安眠。 [Verse 2] Silent night, holy night! 平安夜,聖善夜, Shepherds quake at the sight 牧羊人,在曠野, Glories stream from heaven afar 忽然看見了天上光華, Heavenly hosts sing 'Alleluia! 聽見天使唱哈利路亞, Christ the Savior is born 救主今夜降

一天

圖片
今天早上和母親到教堂時,路上她突然噗嗤一笑,然後分享起她昨日在雜貨店的經驗。 跨越語言隔閡的同理 話說母親正在買雞蛋時,突然幾個日本人七嘴八舌地說著日文,雜貨店老闆隨即表示:「聽不懂」。接著,日本人開始比手畫腳,並做出半蹲的姿勢,母親在旁「立馬頓悟」——他們想上廁所。於是,母親帶他們走幾步路,手指著前方的宮廟,同時雙手合十做出祭拜的手勢以及「跟他們同樣」的半蹲姿勢,日本人也表示懂了,便開心地道謝。 母親不是第一次跟外國人比手劃腳,之前早晨彌撒或是慈悲禧年當志工時,也有類似的經驗,私下略帶羞澀的她,遇到「沒有人手」時,似乎膽子就大了起來,並開心地做這些「讓她感同身受的小事」,此也讓我想起近日聽聞的兩個事情。 卑微渺小導向寬宏偉大 一個是昨天日本台播放一些傳統職人的故事,有一個九十歲的阿嬤,手工製作特殊紙張,每年到了某一天,便會背著一大綑「自己手工製作」的紙,長途跋涉地「親自送到」一座宮廟,提供和尚祭祀使用,祈求國泰民安。任務完成後,只見阿嬤開心地表示: 「每年到此,至少為了人們平安做出些貢獻,這樣就可以安心繼續努力工作。」 另一個則是今天聽神父說到徐俊興神父於昨日(2019.12.7 )過世,據悉他是徐光啟第十二代子孫。其實,自己對徐神父印象最深的,是他「每年」都風塵僕僕地抱著《和平月刊》和書籍,到各堂區推廣讀經、祈禱和天主教要理,儘管訂閱的人並不多,但他老人家仍然不氣餒。 有一年,我實在不忍心看神父抱著「幾乎原封不動」的厚重書刊,搭乘公車往返各處,便「好心提醒和安慰」: 「現在科技時代,大家可能都習慣看網路資料,所以訂閱的人才不多……」 神父微笑地表示: 「沒關係,能做多少就算多少,沒有也沒關係。」 懷愛從每天到那一天 徐神父如此信心滿滿,讓我對這「自認的好心」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誠如神父在他在2017金慶(晉鐸五十周年)的分享時提到:   「隨時代變化,以往聖經函授工作,似乎與現代社會有些距離,儘管有感於自己年長而難以運用『新工具』,但仍自許能做多少,儘量做多少,其他就交給天主管。 對於死亡的看法,不會再計較些甚麼,就是按步就班,活一天是一天,沒有特別求天主要這樣,要那樣……」 自己腦海裡還存留著今年11月時神父來堂身影:操著宏亮的聲音,殷切地鼓勵我們每天要讀經,把教會訓導融合到每天生活;不知怎麼,聽到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