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0的文章

生活底蘊

圖片
昨晚看了公視電影 《橘子收成時》(Tangerines) ,在近來各種假正義之名遂行私慾的強權對抗煙硝中,感受到久違了的順應自然之人道關懷。 這部電影的場景位在阿布哈茲(Abkhazia)境內,在進入電影情境前,簡單爬文了解阿布哈茲歷史脈絡。 故事背景 全名為阿布哈茲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於1921年建立,後來併入加盟國喬治亞。1991蘇聯解體後,愛沙尼亞、喬治亞相繼宣布獨立,1992年阿布哈茲得到了來自穆斯林國家,甚至車臣叛軍的支持,也從喬治亞宣布獨立,導致原本信奉伊斯蘭教的阿布哈茲人和信奉基督宗教的喬治亞人衝突加大,更引發1992-1993年間的「阿布哈茲戰爭」,後來喬治亞戰敗而被驅離成為難民。 故事大綱 這部2013年由愛沙尼亞和喬治亞合拍的劇情片,故事背景即上述「阿布哈茲戰爭」,全片雖僅有零星攻擊場面,但亦傳達出不可預期之突襲威脅;但另一方面,在尋常細微互動中,同時悄然地傳達出人道關懷。 愛沙尼亞人老木匠伊沃及柑橘農夫馬可斯,因著先人移居高加索山的阿布哈茲境內小村莊,儘管戰爭使得族人紛紛被迫返回故鄉,但兩人由於「常人難以理解」的原因而留在烽火線上的阿布哈茲,在一場爆炸事件中,救了「置身敵對陣營」的車臣傭兵阿赫麥德和喬治亞青年志願兵尼卡。 自然無為的關懷 劇中棲身於高加索地區的民族,因著歷史、文化、宗教「不可避免」之差異,加上長年因「老大哥輩」的國家覬覦該地區而紛亂不斷;然而,導演透過緩慢的生活步調自然呈現出「被制約的仇恨」逐步化解,在兩名傷兵治癒的過程中,因著愛沙尼亞人老木匠伊沃無私的關心,讓他們從一開始冷嘲熱諷甚至演出全武行,到後來因熟悉彼此——「同樣為人」而非「對立一方」,進而尊重對方所擁有的。 看見彼此最重要的 在幾場化解的場景中,有一幕讓自己印象深刻:身負重傷的兩人痊癒之後,信奉伊斯蘭教的車臣人阿赫麥德在房內進行每天例行的禮拜,身為基督徒的喬治亞青年尼卡則「靜靜地」從門縫看著他,等到阿赫麥德來到餐桌一同用餐時,尼卡突然「悄悄地」把掛在脖子的十字架塞入衣服裡面(避免引發爭端?) 對此,阿赫麥德不解地表示為何有此舉動,尼卡僅單純地表示:基督徒尊重各種宗教,阿赫麥德隨即表示:其實穆斯林也是如此。 易地而處與延續 就在柑橘農夫馬可斯、喬治亞青年尼卡被外來軍隊射殺後,阿赫麥德決定返鄉,老木匠伊沃則仍留守在阿布哈茲,並將喬治亞青年尼卡葬在自己兒子墓旁。 車臣人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