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1的文章

需求和邏輯的橋樑 -「虛擬碼」概念~以Excel為例

圖片
關鍵字:虛擬碼(pseudocode)、Excel 基本操作、Excel 跨工作表 有時候會有朋友詢問關於Excel的操作,坦白說自己對Excel細瑣操作並不熟,就跟使用其他工具軟體一樣,很多指令久沒操作也會忘記。 軟體運用重點不在「記住繁瑣指令」,而是「了解使用需求」 但我也發現,很多時候軟體運用出了問題,關鍵往往不在「記不住繁瑣指令」(因為網路要查詢非常方便),而是不知道「需求為何」,因此不知道該抓甚麼「原始資料」,或者無法清楚描述「處理過程」,當然也無從找「關鍵字」。 對照虛擬碼概念,思考問題本身的處理流程 以前學習程式語言之前,會實作虛擬碼(pseudocode),此概念簡言之,即包含:輸入(Input)、 運算(Computation)、輸出(Output),對照前面所言,也就是:「原始資料」、「處理過程」、「需求內容」。其先不急於了解程式語法邏輯,而是嘗試以有條理的方式描述,以便能「專注於問題本身的處理流程」。 網路當然有很多類似劃出流程之分析軟體,但重點在於如何思考,所以用手寫來描述也可以。內容不外乎: 1. 需求內容──輸出(Output): 由電腦協助產生輸出的結果,即需求內容。 2. 原始資料──輸入(Input): 根據上述需求,往前「追溯源頭」使用者須輸入之原始資料項目,而當發現無法找到相關原始資料,則需考慮重新「增設原始輸入資料項目」,或從「其他輸出(Output)」去擷取,如:每季統計資料來源,是從每月輸出結果抓取的。 3. 處理流程──運算(Computation): 思考如何把2.原始資料,透過運算轉化成1.需求內容。 實作範例──以Excel跨工作表之統計為例 之所以採Excel跨工作表之統計為例,是因為實務作業時,多半為多人分開輸入資料,等到特定期間才彙整合併。所以會使用跨工作表,甚至是跨檔案來計算。 【例子說明】: back2base機構,成員甲、乙兩人,針對輔導訪談對象,想統計出各種輔導方式次數之月小計、每季合計。 【虛擬碼描述】: 1. (輸入):人工輸入甲、乙每月次數 2. (運算):加總1.的兩人資料 3. (輸出):產生兩人每月小記 4. (輸入):自動擷取3.甲、乙連續三個月之每月小計,不必重新輸入 5. (運算):加總4.的兩人資料 6. (輸

心世代

圖片
今天看到平面媒體,用了很聳動的標題,像是:九把刀再被捅刀、九把刀回敬李家同、李家同又開砲:看九把刀書會變笨...等,而新聞報導也用了「流水稿」擷取他們想要的片段話語。 每一個時代的經典文學,其核心價值講的都是一樣 看到媒體解讀新聞的態度,自己真的可以體會李教授的感受,若細看《李家同:網路文章太簡單… 不如讀法官判決文》,則不難發現李教授自始自終都沒有批評九把刀,整篇文章主要在表達「對於下一代教育的擔憂」。當被問到時下青少年愛讀九把刀的書,他僅誠實表示「沒看過九把刀的書無法評論,但聽說滿好看的。」 而看完九把刀部落格上文章《世代更替下的寬容,新一代一定要更厲害!》,自己也不認為他有「回批」的意味,反而讓人看到其刀鋒之外「溫柔」的另一面。我很贊同他提到的一段話: 「 每一個時代的經典文學,其核心價值講的都是一樣的東西。那就是對生命的熱情,對正義的挺身而出,對善良的讚頌,對邪惡的征伐,對愛情的嚮往,對親情的羈絆,對友情的追憶,對自我認同的不斷反省。 」 語言表達本有其先天限制,關鍵在於真誠的態度 仔細想想,「 語言表達本有其先天限制 」之處,特別是在「不同的世代」之間,若再加上旁邊「見縫插針」的惡力,可能會讓原本善意的兩方產生誤解。對於那些純粹受限於語言表達的事情,「態度」此時就顯得很重要,至少對我而言,關注的焦點不在於「精準無瑕疵」的用語,而是兩位「對於年輕世代的熱忱」。 而我也深信,輔以真誠的態度,持續溝通是可以跨越世代鴻溝,進而趨向「不同表徵卻真心相通」的「心世代」。這樣的感覺,也讓自己聯想到麥克 & 機械工合唱團(Mike & the Mechanics)演唱的歌曲 《有生之年》( The living years) 。 Every generation blames the one before 每一代都會責怪上一代 And all of their frustrations Come beating on your door 他們所有的挫折,都來緊扣著你心門 I know that I'm a prisoner to all my father held so dear 我感受到自己猶如被父親掌控的囚犯 I know that I'm a hostage to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