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3的文章

發酵

圖片
昨晚跟小外甥女雜七雜八「閒聊」,不知怎麼就聊到了「奇蹟」。 以「開放的心」去聆聽生活所及 她問到:為何有些人不相信天主教裡的奇蹟───即使有明確的證明。對此,我約略表示:或許……是因為看到奇蹟的對象多半是世人眼中「不起眼」的人(如:小孩、村夫(婦)等),但這也彰顯出天主「提拔弱小卑微」的慈愛。只不過看到或感受到奇蹟與否,跟人的能力沒有一定的關聯,要看天主的安排,以及人是否願意以「開放的心」去聆聽;就像……每天媒體、網路不虞匱乏之「真實勵志」事蹟,卻不見得能真正觸動我們內心,甚至有所行動。 以「改革的心」去聯結內在生命 這讓我想起日前聽收音機專訪一對父女,當中提到有關「改革」的對話。 主持人問女兒看完父親自傳性的著書,是否能明白其想表達的意涵?女兒表示: 現今因訊息流通快速,迫使反應得相對敏捷,故 可以「意會」該內容,但若要「領悟」,則需要經過歲月的洗禮 。 上一代可能歷經多年努力,才能逐步改革整個外在環境;這一代面對整體經濟衰退和 22K 薪資停滯,同樣也需改革但對象不同───是自己內心,即重新定義「成功」,不再是GDP而是內在更多元的生命。 這段專訪,也使自己聯想到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於《在地的幸福經濟》(Deep Economy)中舉了一個現實世界的例子,證明 GDP 也有踢到鐵板的一天。 ************ 這些年來在非洲,「外來種」的布袋蓮堵塞水道,任憑再多的除草劑,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慢慢地,有人發現到,乾燥的布袋蓮可以當容器,恰好可拿來培育有高養分的蘑菇;當蘑菇的細胞膜剝落在布袋蓮裡,剛好就變成蚯蚓的絕佳生態環境;蚯蚓咀嚼了細胞膜以後,會形成高品質的肥料能被拿去餵雞;至於雞,就下蛋給人類吃,糞便還能當天然沼澤氣的燃料,提供電力,如此一來便可減少砍伐樹木當柴燒。 但是,金錢的交易───像是肥料買賣,減少了這個另類的解決方式,硬生生在 GDP 計算上,將該地區變成了「成長衰退」。 ************ 生活中唾手可得,莫可言喻的美好  仔細想想,生活中真的「觸動」自己的人、事、物,很多時候常常是「某情境下」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故事、一小句話或一首歌─── 像風一般悄然來去 。這種「莫可言喻美好」,其實無法藉由生活中「任君挑選的精緻素材」來體現,更多時候是從「坦然接納的平凡

前景‧背景

圖片
今天清早還在賴床時,「亂轉」聽收音機時,不經意聽到一個演講部分內容,讓自己印象深刻。 時代背景的限制,應運而生之制度 講者約略提到何以中國古代皇帝採「世襲制度」因素,大體遵循「以道治國」,除了有其文化背景因素外,也分析當時中國地大物博,交通和訊息傳遞困難,如果要「走遍」大江南北探詢民意,得花數十年光景。 這倒是顛覆了自己以「當代侷限的角度」所產生之偏見  ───  古人「只因」思想封閉才採用「世襲制度」。再仔細想想,如果沒有規範這「雖不完美」,但「以當時情境考量」是最適合大眾遵循的「常態制度」,等到要選取繼位皇子時,勢必造成國體動搖。僅管,皇室骨肉相殘仍然可見,至少不是「經年累月」任由覬覦權勢的群雄作亂 (就像……現今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當然,一旦當代帝王極度衰敗,皇室宗親以外的改朝換代的「例外模式」,仍是不可避免。 環境因素的考量,配合制訂之規範 這也讓我聯想到日前吵得沸沸揚揚揚一連串「殘留毒物」新聞,其實從進口的農產品,台灣驗出所謂「未經許可」毒物,簡言之有兩種情況: 一個是「有申請」但沒有達標準;另一個則是「根本沒有申請」。 而沒有申請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因為進口國之產地環境、氣候等因素,會有特定蟲害  ───  是台灣所沒有的蟲害,相對地,進口國所噴灑的某些農藥,台灣因沒有使用,也就沒有特別去申請;同樣情況,也可能發生在從台灣出口到國外。 秉持中心目標,無限延伸視野 「死守常規」固然會阻礙進步,但「誇大例外」情況,一昧地反對,反而會「偏離主要訴求」而造成更大混亂、不安。人們只能在持守「中心目標」之下,以「常態」為主  ───  考量絕大多數適用情況,但在「常態分配」分布中,莫忘尚有「整體比例相對小」的兩極端  ───  會因著不同時空、對象、執行……等,而有不同的「結果」 ───  有待人虛心去調整。 為此,在「檢視」近來一連串重大政治、社會、經濟新聞報導,以及實際「應用」到自己生活當中時,要常提醒自己: 畢竟…… 在瞬息萬變的「每個當下」,沒有讓「所有人」都「滿足」的情境;相對地,也不可能使「所有情境」都「適用」於同個人身上。 唯有 秉持「善念」從內而外、由近及遠,虔心接納、調適每日生活所及   ─── 存 有一體兩面的事物。 《正反兩面》(Both sides now) Bows and f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