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
今天從一篇文章看到一個名詞「文字耐受力」,意指各種知識資訊在網路竄流下,文字變成一種得忍耐承受才能啃吞活剝的媒介。對此,也讓自己想起先前一個經驗。
上週六社工師考試首日,根據考選部公告而在捷運站旁和「一大群人」排隊等接駁車,排了好一陣子才遇到「好心路人」告知:沒有接駁車〈是因為補班日??〉,大夥便趕緊改搭其他公車。
於是,第二天考試雖一下捷運就見到車子,仍急忙跑上車,看著寥寥無幾的乘客,便詢問司機以確認是往考選部之專車,只見司機先生「表情有點臭」地點頭示意,自己隨即坐下。在我之後,又陸續來了好幾個人,幾乎「都問同樣的問題」,司機先生便開始「有些不耐煩」,甚至有幾次提高音量回覆:
「對~~~拜託看一看車子四周都有貼!」
抑或是……改以「無奈」地點頭示意。
在此同時,我聽到旁邊一對年輕人以嬉鬧的口吻交談說:「吼,又來一個」;就這樣,車上人越來越多,伴隨著好幾次類似問答後,突然聽到前方一名女生堅定地幫司機回覆:
「對,這輛車是直達考選部!」
我沒有多看旁人的表情,但覺察到原本有些雜音的車內,突然靜了下來;對此,自己心裡頭感到「莫名地舒坦」……
或許,自己早上有些疲憊,加上「直接面對」司機先生「不太友善的反應」,一開始心裡頭有些許不舒服;但是,當坐下來變成「旁觀者」時,慢慢覺得司機先生「一對多」的「重複應答」,真的~~很辛苦〈對其表情的詮釋也從「臭臉」變成「無奈」〉,並能「同理」其他乘客提問背後的憂慮,更對「即時出面」幫司機應答的乘客反應,感到很「窩心」。
我們對自己的心情變化要保持開放,甚麼事影響我們的心情,這些心情又如何影響我們的工作。愈開放,我們才愈有可能掌握自己,尤其是那種千鈞一髮的時刻。
……
我們在小說家的作品中,讀到的是一堆字。但對我而言呢?……他是某個人,是個我會想到的人……他就在我們之中。……你讀理論時不會這樣,讀那些有系統的觀念時也不會如此,讀故事才會這樣。……就像《聖經》裡說的一樣,字句都變成血肉。
……
故事最重要的不在於「解決」或「矯正」問題,而是在放大、甚至強調出我們的掙扎。藉著新的角色或負面人物的介紹,提供新的關懷、憂懼或希望的來源,當一個人的心理面對一系列新的事件進行調整時,生命的過客總會找到一個存活之道,不必然是坐以待斃。
~《故事的呼喚》〈The Call of Stories〉─Robert Coles著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