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有度

圖片取自THE SMILING CHRIST OF JAVIER – A MEDITATION FOR GOOD FRIDAY〉 

日前搭公車時,一段從當事人轉為旁觀者經驗,讓自己印象深刻。
***** 

急於給予前 先完整聆聽
 
上班時579公車,遇到一名年輕人詢問:是否有到明志路三段,車上幾名乘客(包含我)不約而同地表示有,並進一步告知在貴子路口下車,然後前行左轉。 

但是,該少年「困惑並反覆」說著:這班車真的有到嗎?車子在「迴轉」,我好像搭錯車了,應該到對面搭車才對? 

對此,坐在他對面的「好心」乘客和司機則「一再地重複」前述的回答,並表示這班車沒錯,到的時候用google map就可以找到目的地了。 

原本跟著大夥向少年解釋的我,聽著「一來一往重複」但「沒有回應彼此」的對話,便「靜心聆聽」沒有對焦的問題在哪? 

頓時,突然明白到:少年低頭看著手機查的路程是「此時此刻」,但司機和其他乘客則是著眼於「目的地」;於是我補充說:我們從台北車站上車後,的確會迴轉,為了到北門載客,經過這兩大站後,駛上快速道路不久便可抵達目的地。 
***** 

從聆聽空間 接納與覺察 

平心而論,此經驗其實「微不足道」,但或許是自己有很長一段時間,會有意無意地練習:在面對「先聲奪人者」,不與其爭辯,因理解到:我們若保持靜默,就會允許別人說話來自我表達,不會只是自說自話,進而創造彼此聆聽的空間。 

在練習的經驗中,當然「有成功與失敗」;但是,在「第一時間」不再以「理性抑制」不舒服的感受,而是覺察並接納後,則在情境中,當舉足輕重者或多數人,面對廣受稱揚者忘情灑花、備受爭議者盡情砸石之際,便能自然地靜默聆聽。 

感覺就像是……以前在練習諮商輔導時,除了模擬助人者與受助者角色之外,也要學習從旁悉心聆聽——檢視當事人的盲點。 

熟悉的鏡子 難映照真我 

進一步而言,因著「驗證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即人常會下意識地蒐集對自己有利的訊息),故在客觀情勢下「看似使不上力」時,反而是促使人學習檢視和調和自我的契機。

用熟悉的鏡子,照不到真實的自己」~孫大偉。 


從操練節德 以活出福音

這樣的感受,也讓我想起之前看過一部泰國的廣告。 

《坐了整天冷板凳,兒子你難過嗎?》 

在一個傾向於凡事衝過頭的世界,操練節德的人取得平衡,活出與福音風格相近的價值觀,例如:『渺小、謹慎及溫和』。 
他很敏銳,懂得哭泣,不為此感到羞愧,但他不會哭到不能自已。他若是被打敗,會重新站起來他要是勝利,懂得回到平時不為人知的生活。他不尋求掌聲,但他知道自己需要別人。
節德並不使人生變得灰暗、缺乏喜樂。相反地,它讓人能更好地品嚐生命的美好。 


相關閱讀:真實的力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