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補腦
關鍵字:非陳述性記憶、陳述性記憶、神經元(神經細胞)、突觸、cAMP、立即記憶、工作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
日前有一位歌手,遭網友恥笑歌聲有點「抱歉」,在「各路媒體」不斷地「放送」之下,反而因此聲名大噪。自己對該歌手並無特別的好惡,只是很無奈,前陣子常「誤觸」該新聞,而「被迫」聽到他的歌聲,更誇張的是自己在洗碗的時候,竟「不自覺地」唱著其主打歌。
此外,印象中曾提醒小外甥女起床記得「隨手」折棉被,她表示其實願意做,只是「忘記了」,並無奈地表示:要「改掉」壞習慣比「養成」好習慣還要難。
仔細想想,生活中不難發現:記憶有這種「要忘的忘不掉,想記卻記不住」的特質,這也讓我想起之前看過《透視記憶》(Memory: from mind to molecules)一書的部分概念。
記憶的類型:「非陳述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
「認知心理學」提供行為徵狀(即記憶的系統),「神經生理學」找出底下的機制(即儲存的機制),這兩個領域的科技,整合創造出一個新領域──認知分子生物學。
從此領域來看,記憶的類型分為:「非陳述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大致依照書中描述以圖表整理如下:
記憶的生命週期
非陳述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都有長短不同的生命週期。當前的思緒,成為「立即記憶」;立即記憶可以用複誦系統(稱為「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來延長(可達幾個小時以上),此短暫階段構成了「短期記憶」。
經過一段時間讓記憶的痕跡達到穩固(即「凝固時期」,consolidation period),便形成「長期記憶」,其可以維持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一生之久。
記憶的機制:透過學習,影響神經元連結處──突觸
大腦的記憶儲存機制,並「不是專門為記憶而設」的,只是附加在很有效率的訊號系統──cAMP的神經迴路上,其在胃、肝、腎都有,它也是在細菌這種單細胞生物中,唯一找到的次級信使系統(送出飢餓訊號,與生存有重大關係)。
兩個神經元(即:神經細胞,neuron)的連結處──突觸(synapse),是記憶儲存的基本單位,有一百兆的記憶能力供我們使用,所以我們並非擔心腦神經細胞不夠用,應該重視的是如何才能得到最大的「邊際效益」。
學習雖不可能使新的神經細胞成長,但卻可造成突觸連接強度的改變,引發新的突觸連接的生長。這種結構上的長期改變,就是記憶(包括非陳述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的機制。
非陳述性記憶有關習慣的儲存
在不同的時間,同一組的突觸連接,可以被不同的學習形式修正到不同的方向。因此,同一組神經元連接可以參與儲存不同的記憶。突觸強度增加,是某一種「敏感化」學習記憶儲藏的地方;突觸強度減弱,是某一種「習慣化」學習記憶儲藏的地方。
例如:突然聽到巨響,而收到驚嚇,數分鐘內任何聲音都會使人跳起來,這是敏感化;然而連續的聲響,人逐漸不再有反應,這是習慣化。
「戒除」比「建立」習慣更難
習慣化的神經元是神經通路的一份子,一但迴路形成,要經過「很久沒有刺激」突觸的連結才會縮回。這也就是為什麼「戒除」一個壞習慣要比「建立」一個好習慣多花十倍力氣與功夫。
陳述性記憶的登錄、提取
興趣與偏好會主導我們的注意力,而此注意力則決定記憶「登錄」的品質和數量。此外,記憶「是重新建構」的歷程,而「非重演過去」發生的事情,儲存很好的記憶,並不代表日後可以成功「提取」,回憶時的心情若與登錄記憶的心境相同,對提取最有利。
例如:準備口試的人,最有效的方式即對另一個人講述自己的論文,而不是閉門苦讀。
遺忘是記憶的一個重要部分
有研究發現,有些人具備超強記憶,是以「心像」的方式來達成,任何感覺管道進來的訊息,很自動地都化成心像出現。這種「鎂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並不侷限於記憶大師,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仍會保留某種情境記憶。
雖然具有此強大記憶有許多好處,但也因每一種感覺都很生動,而無法抽出看到事件之共同點。相對的,人們會忘了許多細節,而因此具有抽象的能力,能類化、抽取意義,將知識組織起來,並加以運用。當然,若罹患阿茲海默症這種神經萎縮病症,遺忘的情形則已經嚴重到干擾日常生活。
深信自己眼前所有經歷,將成為將來回顧與前行的基石
本書關於記憶的描述,讓自己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大腦的記憶儲存機制,竟是附加在胃、肝、腎都有cAMP的神經迴路上,讓我聯想到:接受外來「訊息」進而形成記憶的過程,感覺上就像是平常我們「週而復始」飲食(學習)→消化(思考)→吸收(應用)──讓自己去蕪存菁,找到定位的歷程。
因此,如何從中專注於讓自己「直覺」上有「特別感受」的訊息────源於自己潛在不自覺的非陳述性記憶經驗,藉此機會「重新建構」記憶,讓正面記憶透過連結而得以增強和運用,負面記憶因為注入更新的調和而獲得淨化,或許更為重要。
就像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於《2005年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中所提到的:
「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修補」而非「進補」頭腦
或許就像賈伯斯(Steve Jobs)演講末了,引用《The Whole Earth Catalog》停刊號封底圖片(類似你四處搭便車冒險旅行經過的鄉間小路)底下小字:
相關閱讀:年輪
日前有一位歌手,遭網友恥笑歌聲有點「抱歉」,在「各路媒體」不斷地「放送」之下,反而因此聲名大噪。自己對該歌手並無特別的好惡,只是很無奈,前陣子常「誤觸」該新聞,而「被迫」聽到他的歌聲,更誇張的是自己在洗碗的時候,竟「不自覺地」唱著其主打歌。
此外,印象中曾提醒小外甥女起床記得「隨手」折棉被,她表示其實願意做,只是「忘記了」,並無奈地表示:要「改掉」壞習慣比「養成」好習慣還要難。
仔細想想,生活中不難發現:記憶有這種「要忘的忘不掉,想記卻記不住」的特質,這也讓我想起之前看過《透視記憶》(Memory: from mind to molecules)一書的部分概念。
記憶的類型:「非陳述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
「認知心理學」提供行為徵狀(即記憶的系統),「神經生理學」找出底下的機制(即儲存的機制),這兩個領域的科技,整合創造出一個新領域──認知分子生物學。
從此領域來看,記憶的類型分為:「非陳述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大致依照書中描述以圖表整理如下:
非陳述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都有長短不同的生命週期。當前的思緒,成為「立即記憶」;立即記憶可以用複誦系統(稱為「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來延長(可達幾個小時以上),此短暫階段構成了「短期記憶」。
經過一段時間讓記憶的痕跡達到穩固(即「凝固時期」,consolidation period),便形成「長期記憶」,其可以維持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一生之久。
記憶的機制:透過學習,影響神經元連結處──突觸
大腦的記憶儲存機制,並「不是專門為記憶而設」的,只是附加在很有效率的訊號系統──cAMP的神經迴路上,其在胃、肝、腎都有,它也是在細菌這種單細胞生物中,唯一找到的次級信使系統(送出飢餓訊號,與生存有重大關係)。
兩個神經元(即:神經細胞,neuron)的連結處──突觸(synapse),是記憶儲存的基本單位,有一百兆的記憶能力供我們使用,所以我們並非擔心腦神經細胞不夠用,應該重視的是如何才能得到最大的「邊際效益」。
學習雖不可能使新的神經細胞成長,但卻可造成突觸連接強度的改變,引發新的突觸連接的生長。這種結構上的長期改變,就是記憶(包括非陳述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的機制。
非陳述性記憶有關習慣的儲存
在不同的時間,同一組的突觸連接,可以被不同的學習形式修正到不同的方向。因此,同一組神經元連接可以參與儲存不同的記憶。突觸強度增加,是某一種「敏感化」學習記憶儲藏的地方;突觸強度減弱,是某一種「習慣化」學習記憶儲藏的地方。
例如:突然聽到巨響,而收到驚嚇,數分鐘內任何聲音都會使人跳起來,這是敏感化;然而連續的聲響,人逐漸不再有反應,這是習慣化。
「戒除」比「建立」習慣更難
習慣化的神經元是神經通路的一份子,一但迴路形成,要經過「很久沒有刺激」突觸的連結才會縮回。這也就是為什麼「戒除」一個壞習慣要比「建立」一個好習慣多花十倍力氣與功夫。
陳述性記憶的登錄、提取
興趣與偏好會主導我們的注意力,而此注意力則決定記憶「登錄」的品質和數量。此外,記憶「是重新建構」的歷程,而「非重演過去」發生的事情,儲存很好的記憶,並不代表日後可以成功「提取」,回憶時的心情若與登錄記憶的心境相同,對提取最有利。
例如:準備口試的人,最有效的方式即對另一個人講述自己的論文,而不是閉門苦讀。
遺忘是記憶的一個重要部分
有研究發現,有些人具備超強記憶,是以「心像」的方式來達成,任何感覺管道進來的訊息,很自動地都化成心像出現。這種「鎂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並不侷限於記憶大師,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仍會保留某種情境記憶。
雖然具有此強大記憶有許多好處,但也因每一種感覺都很生動,而無法抽出看到事件之共同點。相對的,人們會忘了許多細節,而因此具有抽象的能力,能類化、抽取意義,將知識組織起來,並加以運用。當然,若罹患阿茲海默症這種神經萎縮病症,遺忘的情形則已經嚴重到干擾日常生活。
深信自己眼前所有經歷,將成為將來回顧與前行的基石
本書關於記憶的描述,讓自己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大腦的記憶儲存機制,竟是附加在胃、肝、腎都有cAMP的神經迴路上,讓我聯想到:接受外來「訊息」進而形成記憶的過程,感覺上就像是平常我們「週而復始」飲食(學習)→消化(思考)→吸收(應用)──讓自己去蕪存菁,找到定位的歷程。
因此,如何從中專注於讓自己「直覺」上有「特別感受」的訊息────源於自己潛在不自覺的非陳述性記憶經驗,藉此機會「重新建構」記憶,讓正面記憶透過連結而得以增強和運用,負面記憶因為注入更新的調和而獲得淨化,或許更為重要。
就像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於《2005年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中所提到的:
「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修補」而非「進補」頭腦
我想,面對人這個「不是專門為記憶而設計」的大腦,要如何在「不完美的生活」中,善用自己獨特的直覺,並連結過往經驗,體悟生存之道。
或許就像賈伯斯(Steve Jobs)演講末了,引用《The Whole Earth Catalog》停刊號封底圖片(類似你四處搭便車冒險旅行經過的鄉間小路)底下小字: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相關閱讀:年輪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