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
(Plato's Allegory of the Cave)
日前,收到友人mail一篇英國影集簡介《〈Black Mirror〉:科技鏡射出的人性黑暗面》,當中部分觀點讓自己印象深刻:
沒有意義而單調的工作、狹小的房間、「滿滿」的「搞笑和正能量」節目
……
節目每天洗腦人們在選秀會中「脫穎而出就能成功」,但即使能夠在制度中成功,也只是「被控制下」的「成功」,並成為「共犯結構」的一部分
……
為了從悲慘的生活中脫困,他「背叛」了自己的「使命」;而那滿腔的「怒火」,被體制轉化和控制,變成一種供眾人情緒宣洩的「消費品」
……
每個人都配有「記憶顆粒」的裝置,用來「全方位」儲存「所有感官」記憶
……
複製的意識思考方式「如同本體」,所以會是最了解自身需求的管家。這樣一來,複製的意識,還算「是自己嗎」?
……
技術讓「封鎖」不再只是個網路用詞,而能徹底斷絕現實的來往,只「看得見一團模糊」
*****
雖然心有戚戚焉,但自己並未進一步找影集看,也遲遲未下筆寫些甚麼;倒不是因為看完了劇情介紹「有雷」而「缺乏新鮮感」,而是對這今日社會「不陌生」的現象,屢屢重複的情境感到無奈:以「戲劇」呈現就引發「熱潮」,但在「生活」出現卻引起「熱諷」。
以前對此現象,自己的解讀是:儘管我們知道人際網絡型塑虛假的正能量,只是逃避現實但無法享真正平安之道理;但人多數時間置身於環境中,就是害怕成為人群中顯眼的落單者,所以常常在如何好好做自己而掙扎著。
不過,日前跟一位朋友聊天提到有關「做好」的議題,讓自己多了一些靈感,她滿懷信心地分享:
「已經慢慢學會不再跟別人比,只要跟自己比然後越來越進步就好了……」
以前,若聽到這番話,自己會覺得很有道理並讚許她;但是這次,自己的表達有了改變:
「不是跟別人或以前的自己比,更好說『不是透過比較』讓自己越來越好,而是讓自己成為很好的人〈~哈!靈感來自以前跟小外甥女的對話〉......」
自己「當下」福至心靈又多了些想法,隨即又向她表示:
「人在比較之餘徒增更多無力感,有可能因『過去一直都不好』而感到心灰意冷,進而放棄任何努力;此外,人的身心狀態自然發展會越來越衰弱,也可能因此力不從心。
所以,重要的是:在每個當下『盡力而為』,那個『當下』是跨越時空去檢視過往人、事、物與情境之經驗以『作為參考』,但『不保證』成功做到『預期的理想』;但是,只要心中懷抱『向善的渴望並努力去做』,儘管仍交織著掙扎,都『可算是很好的人』。」
「上主,你若細察我的罪辜,我主! 有誰還能站立得住?」(詠130:3)
對我而言,善與惡,並「非某些人或團體」的「專利」,而是存乎於「每個人」身上。為此,在探索自己和別人的內心時,不要使用毫不留情的強力探照燈,而是以柔和的燈光檢視挫敗感,或許便能慢慢地接納彼此的軟弱與難處,而願意「真心以愛還愛」,並感受到慈愛的光照。
《何處有仁─泰澤歌曲》〈Ubi Caritas – Taize〉
Ubi caritas et amor (何處有仁, 何處有愛)
Ubi caritas, Deus ibi est. (何處有仁, 上主必常在)
【後記】
這兩天看到有關「仁」〈造字法為會意〉之意涵介紹,讓自己覺得很傳神,也有了這篇文章的靈感。
仁,是由甲骨文(人)+(二,等同、相等,參見「均」、「齊」)組合,表示人人相等,亦即等而視之,視人若已,將心比心,同理包容。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18/01/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 真實的力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