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圓
日前看到報導,聖嚴法師生前親身經歷的一則小故事,有次他在國際場合,一位穆斯林向聖嚴宣揚信奉真主阿拉,聖嚴真誠回應「我信」,對方納悶佛教徒怎麼會信阿拉,聖嚴則說「佛教徒尊重所有正信宗教的神」,讓對方很服氣。宗教隔閡,頓時化解。
德蕾莎修女借用「印度教朝拜地」,以讓更多印度人安心休養
這也讓我想起,當年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創設「垂死之家」的一段小故事。一開始她在路邊發現一名倒臥路邊的婦女,為了幫她找尋棲身之處,結果跟加爾各答(Calcutta)市公所保健課課長接洽,對方便提供「印度教徒聚集朝拜」場所。原以為德蕾莎修女會感到不自在,沒想到修女反而很高興,還覺得可以「讓更多印度人安心休養」,課長也微笑表示將「隨時為她們祈禱,能被朝拜場所女神所接納」。
貼心「尊重對方感受」,自然傳達誠意,提昇信仰的境界
之所以將這兩則故事聯想在一起,是因為上述兩個例子,都是貼心「尊重對方感受」,自然傳達誠意。此舉非但不減損他們個人所崇奉信仰,相反的因以更「寬闊的心胸」去看待彼此服膺的真理,而非以「狹隘」以自我理解的道理「刻意說服」別人,反而體昇信仰的境界。
神明「有求必應」則熱心祭拜,「不從己願」就砸神像?
自己更感受他們所給予的啟示-「正確的態度」,因在尋求「好的信仰或理念」之後,常伴隨產生的「聲望與名利」,會使人逐漸忘了「善念的初衷」,反而「本末倒置」,將「奇蹟」定義為要看到「實質的回應」。當神明「有求必應」時則熱心祭拜,反之若「不從己願」就砸神像,甚至轉訴邪門歪道,偏離信仰軸心。
就像聖經民眾因看到耶穌「增餅奇蹟」,才去找耶穌,而使耶穌回過頭訓勉他們:
「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你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即人子所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他是天主聖父所印證的。」
《you seek me, not because you have seen miracles, but because you did eat of the loaves, and were filled. Labour not for the meat which perisheth, but for that which endureth unto life everlasting, which the Son of man will give you. For him hath God, the Father, sealed. 》(若 6:26-27)》
任何「正面信仰」應該只有一「簡單信念」:促使人更加「敬天與愛人」
自己沒有「研究」神學,雖然也曾耳聞各種「神準的靈異」,坦白說自己並不關心其「是否為真」。卻深信任何形式的「正面信仰」,應該只有一「簡單信念」:促使人更加「敬天與愛人」,而非「鑽到死胡同」並隔絕「非我族類」,然後在不知不覺中畫出無形的「小圈圈」。
就像受人景仰的聖嚴法師或蕾莎修女,從他們身上讓人看到的信仰,不單只是追求「外在教義本身」,更重要的是「單純發自內心」將各自信仰「真正精神」,實際落實於週遭的人身上。
找出腦海「效法」與「警惕」的印記,「自然反映」到日常生活
只是很多時候可能因「對方現階段體驗」,或囿於「自己目前的修養」,而無法「理解或回應」彼此釋出的善意。或許我們可以先做一件事:找出腦海裡「親身體驗」的一些「激勵感動」與「深痛惡覺」事蹟,以作為「效法」與「警惕」的印記。常常「默存於心」,再「自然反映」到日常「言行」而感染週遭的人,進而跨越時空、種族、文化、信念,聚合成唯一善念的「真理同心圓」。
那種感覺就像披頭四(The Beatles)合唱團中名氣「相對較低」的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曾唱了一首《我親愛的上主》(My sweet Lord),簡單反覆詞曲中,讓人感到輕鬆卻又寓意深遠…
德蕾莎修女借用「印度教朝拜地」,以讓更多印度人安心休養
這也讓我想起,當年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創設「垂死之家」的一段小故事。一開始她在路邊發現一名倒臥路邊的婦女,為了幫她找尋棲身之處,結果跟加爾各答(Calcutta)市公所保健課課長接洽,對方便提供「印度教徒聚集朝拜」場所。原以為德蕾莎修女會感到不自在,沒想到修女反而很高興,還覺得可以「讓更多印度人安心休養」,課長也微笑表示將「隨時為她們祈禱,能被朝拜場所女神所接納」。
貼心「尊重對方感受」,自然傳達誠意,提昇信仰的境界
之所以將這兩則故事聯想在一起,是因為上述兩個例子,都是貼心「尊重對方感受」,自然傳達誠意。此舉非但不減損他們個人所崇奉信仰,相反的因以更「寬闊的心胸」去看待彼此服膺的真理,而非以「狹隘」以自我理解的道理「刻意說服」別人,反而體昇信仰的境界。
神明「有求必應」則熱心祭拜,「不從己願」就砸神像?
自己更感受他們所給予的啟示-「正確的態度」,因在尋求「好的信仰或理念」之後,常伴隨產生的「聲望與名利」,會使人逐漸忘了「善念的初衷」,反而「本末倒置」,將「奇蹟」定義為要看到「實質的回應」。當神明「有求必應」時則熱心祭拜,反之若「不從己願」就砸神像,甚至轉訴邪門歪道,偏離信仰軸心。
就像聖經民眾因看到耶穌「增餅奇蹟」,才去找耶穌,而使耶穌回過頭訓勉他們:
「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你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即人子所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他是天主聖父所印證的。」
《you seek me, not because you have seen miracles, but because you did eat of the loaves, and were filled. Labour not for the meat which perisheth, but for that which endureth unto life everlasting, which the Son of man will give you. For him hath God, the Father, sealed. 》(若 6:26-27)》
任何「正面信仰」應該只有一「簡單信念」:促使人更加「敬天與愛人」
自己沒有「研究」神學,雖然也曾耳聞各種「神準的靈異」,坦白說自己並不關心其「是否為真」。卻深信任何形式的「正面信仰」,應該只有一「簡單信念」:促使人更加「敬天與愛人」,而非「鑽到死胡同」並隔絕「非我族類」,然後在不知不覺中畫出無形的「小圈圈」。
就像受人景仰的聖嚴法師或蕾莎修女,從他們身上讓人看到的信仰,不單只是追求「外在教義本身」,更重要的是「單純發自內心」將各自信仰「真正精神」,實際落實於週遭的人身上。
找出腦海「效法」與「警惕」的印記,「自然反映」到日常生活
只是很多時候可能因「對方現階段體驗」,或囿於「自己目前的修養」,而無法「理解或回應」彼此釋出的善意。或許我們可以先做一件事:找出腦海裡「親身體驗」的一些「激勵感動」與「深痛惡覺」事蹟,以作為「效法」與「警惕」的印記。常常「默存於心」,再「自然反映」到日常「言行」而感染週遭的人,進而跨越時空、種族、文化、信念,聚合成唯一善念的「真理同心圓」。
那種感覺就像披頭四(The Beatles)合唱團中名氣「相對較低」的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曾唱了一首《我親愛的上主》(My sweet Lord),簡單反覆詞曲中,讓人感到輕鬆卻又寓意深遠…
My sweet Lord (我親愛的上主)
Hm, my Lord (嗯,我的上主)
Hm, my Lord (嗯,我的上主)
I really want to see you (真的很想目睹祢)
Really want to be with you (真的很想陪在祢身旁)
Really want to see you Lord (主啊,真的很想目睹祢)
But it takes so long, my Lord (但那得花好久的時間,我主)
My sweet Lord (我親愛的上主)
Hm, my Lord (嗯,我的上主)
Hm, my Lord (嗯,我的上主)
I really want to know you (真的很想認識祢)
Really want to go with you (真的很想奔向祢 )
Really want to show you Lord (主啊,真的很想表達祢——向祢表明我真心)
That it won't take long, my Lord (這就不必花太久的時間,我主)
(hallelujah) (哈利路亞)重複…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使命」與「工作」
Hm, my Lord (嗯,我的上主)
Hm, my Lord (嗯,我的上主)
I really want to see you (真的很想目睹祢)
Really want to be with you (真的很想陪在祢身旁)
Really want to see you Lord (主啊,真的很想目睹祢)
But it takes so long, my Lord (但那得花好久的時間,我主)
My sweet Lord (我親愛的上主)
Hm, my Lord (嗯,我的上主)
Hm, my Lord (嗯,我的上主)
I really want to know you (真的很想認識祢)
Really want to go with you (真的很想奔向祢 )
Really want to show you Lord (主啊,真的很想表達祢——向祢表明我真心)
That it won't take long, my Lord (這就不必花太久的時間,我主)
(hallelujah) (哈利路亞)重複…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使命」與「工作」
恩~~
回覆刪除這讓我想起上次去金門的時候,帶我們走行程的導遊問我要不要去參觀一間..廟..(名字我忘了)
我是跟他說不用..(沒啥興趣)
當時他問了一句,天主教會不會排斥別的宗教信仰...
雖然我不知怎麼向他傳福音..(汗)
但我跟他說: 我們當然不會排斥,我們也會尊重別的宗教啊..等等。
他聽了也滿高興的樣子...
這個導遊真不錯..人也很好...
本來就不應該互相排斥吧??我也不喜歡"強人所難"
也許人家信佛已信一輩子了...我也不太想向他說什麼..反正大家高興就好...
宗教不自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嗯,我知道你是誰, 而且我還知道我們都指向「同一個圓心」喔, 夠厲害了吧..^^..
回覆刪除記得我國中時, 老師聯考前要我們去廟裡拜拜祈求考前順利, 我當時在老師和同學「眾目睽睽」下,「不自覺」的也跟著拜了。雖然當時不知道在拜什麼,但是心中很不安,因為小時候雖然不是虔誠的教徒, 但「名義」上也算是。
回家之後, 跟媽媽說了情況,媽媽便跟我說:以後遇到這種情況, 就當成是在對天主敬拜, 因為...「天主無所不在」, 這才讓我心安。
說也奇怪, 從此以後不管是在學校或是上班時,我反而敢表明自己不方便祭拜別的神明, 但也很自在的以「參訪」的心, 跟著去廟裡看。
恩恩~~
回覆刪除但是日本的宮啊神社之類的.我就很愛XD
我偶爾也有拿香拜(和公司一起)但我拜的是天主...這樣會不會很怪???orz
但也就那麼二次吧?
恩...............
現在「回想與解讀」起來, 覺得母親當時的回答很貼心, 因她知道以我那時的年歲很難知道「如何因應才算得體」, 更重要的是她知道「我不是有意的」, 但是她也提醒我最重要的一句話「天主無所不在」。
回覆刪除而雖然小時候主日學老師和神父都說過, 但在那個「時機」才真正觸動我。所以我「個人」覺得, 不管在任何場合(包括在教堂), 以妳當時年歲與歷練所能感受的方式, 在「心中真誠的表達」, 「祂」除了「都在場也都知道妳」, 然後外在的行為好像自然就會知道如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