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4的文章

同道偕行

圖片
6/20 聽聞金毓瑋神父於 6/19 過世,當下除了震驚,內心也有一些難以言喻的觸動,但一時又說不出是甚麼,加上迎面而來忙碌的工作亟待處裡,便暫時擱置心中的感受。   昨晚照例靜默省察,同時調和工作一周來不可避免之紛擾訊息,重新翻閱吉野原三郎所寫的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當中一段話深得我心: 「 從自己真正的感受、真切的感動出發,思考其中的涵義。當你心有所感、有甚麼想法從內心深處湧現時,千萬不能有一絲敷衍。 …… 你會慢慢明白,自己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受到感動,這種『無法重複』的唯一經驗,其實具有『不限於那個時刻』的意義。這就是『真正屬於你的思想』。 …… 如果在這方面有一絲敷衍,不管你想了、說了甚麼看起來了不起的事情,也都是假的。 …… 人必須活得像人 …… 即使面對毫無瓜葛的陌生人,也應該建立像人的關係 。 」   平心而論,我個人並沒有與金神父有深刻的私交。最早聽聞他,是多年前瓊在世時,曾到華山堂參加過一陣子彌撒,輾轉知道神父是充滿熱忱直言不諱的人;後來,只有上過他的課 (2014 教會法、 2015 基督徒的權利與義務 ) ,印象中就是當時已經罹癌的他,上課說話有時很吃力,但仍可把很枯燥的法條,以幽默的方式呈現。   倒是有一名熟識的教友,曾分享她向金神父告解 ( 和好聖事 ) 的經驗 ( 這部分其曾表示可以公開作為福傳 ) ,內容大致是這樣。 ****** 長期被同仁欺負的她,會跟家人好友提到自己的委屈,但他們要不是「跟著罵」,便是「勸說」不要跟那個人一般見識 ( 包含最親近的先生也是如此 ) ,儘管看似「站在她這邊」,但這類模式,只是「阻斷」其真實情緒表達,淪為反覆經歷憤怒委屈,然後不安地辦告解,卻無助於化解她心中的重擔。   後來,金神父剛好有一次到她的堂區,其心想就跟這個「不認識」的神父辦告解好了,結果那一次她內心感受到「真正的釋放與平安」,因為神父靜靜地耐心聽她的敘述,即使她說到傷心處也沒有打斷她;末了,神父只說: 「讓我們一起為這個○○祈禱,求天主讓他以後不要再欺負妳了」。   儘管隔著板子沒有看清神父的臉,卻能真切地領受到「被接納的愛」。 ***** 我不知道,當時金神父和該名教友,是如何詮釋「求天主讓那個人以後不要再欺負她」,最初只是想到聖經教導「為迫害你的人祈禱」 ( 瑪 5 : 44 ) ,可能

話家常

圖片
日前因為要籌辦端午節慶祝活動,於是上網找了典故,想在暖場時向長輩介紹。但是,看了這些流傳已久的故事〈例如 為了拯救愛國詩人屈原、紀念孝女曹娥,抑或是祭拜冤死的伍子胥〉,都有些哀怨,用來「慶祝」端午節還真的有點怪。   到了活動前夕,突然福至心靈,想起以前帶主日學時的經驗。 ***** 當年為了吸引小朋友,主日天早上在講述聖人的故事時,不僅事前花了許多心思找資料、整理成精美的簡報,介紹時還刻意強調他們的「偉大」;但是,不受控的小朋友,更好說是「率真」的他們,常在台下聊天或打瞌睡。   後來,有一次介紹 1917 年法蒂瑪聖母 的故事時,聽到是顯現給三個小牧童,其中路濟亞還活到 2005 年時,瞬間小朋友們突然瞪大眼睛,還喃喃自語地說著:啊 ~~ 這是現代人、那時我才 ○ 歲 ….. 、這次的聖人不是古代的人喔;此外,還問我「最初蓋的小教堂 〈 不是後來那個美美的〉還在嗎?」   ***** 於是,循此貼近聽者的概念,便找了一個以前聽過的報導,94歲林蜂阿嬤包了四十年肉粽的故事。一方面藉此介紹肉粽餡料的製作過程,同時也感受「跟他們一樣也是長者」,進而傳達一個概念:一枝草一點露, 即使經歷不為人知的艱辛苦難,但仍踏實地用心生活 ,終會找到出口  。 到了活動當天,此故事不僅讓志工產生共鳴 〈例如 表達為了讓長輩吃到最新鮮的肉粽,早上 2 點就起來備料〉,工作夥伴也自然分享曾吃過阿嬤的粽子、沒吃過的人則想找時間去吃看看 …… 等。   此外,長輩們也紛紛喚起「久違的記憶」 —— 那個他們含莘茹苦養兒育女的經驗,我也伺機融合「現在的生活」:儘管年邁、兒女因種種原因不在身旁,但要相信不論年齡為何、經歷過甚麼,每個人都有其價值。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兩名長輩用「迴異」的模式真實地「回應」自身的感受。   一名是態度常很強勢 —— 認為自己最優秀、都是對的長輩,當天我觀察到其專心地聽故事並悄然拭淚,但影片尾聲她則說阿嬤因為有錢有閒才能行善;對此,我提醒該長輩:影片中阿嬤原生家庭雖富有,但下嫁的先生是貧窮的,且後來養育兒女、孫子,並沒有太多時間和金錢,語畢只見長輩微笑點頭表示認同。   另一名則不管在家或中心,常趁人不注意時就將東西塞嘴巴,當天我們擔心人來人往,可能無法好好看視其安全,便將她的位子稍微移開桌子〈手拿不到餡料〉,自己也利用空檔,向她說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