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5的文章

整全生命

圖片
下午母親看聯合報時,問我有沒有認真看兩則報導。 雖然網路新聞很方便,但家中仍習慣買紙本報紙,除了方便母親閱讀之外,自己也覺得紙本版面設計較有「整體感」,且沒有干擾的廣告,可以「靜下來好好閱讀」。只是平時工作太累或有事情要處理,我常常「隨便翻」,母親便成了我的閱讀小幫手,還能分享、討論彼此的想法。 ***** 一則是關於《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的實務評析,另一個是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林玉茹策畫 《老兵的台灣史》。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去年元旦開始實施,立法的精神是醫療爭議的處理中心,從司法機關適度地轉移到調解會,即讓醫療爭議在進入司法機關審理程序前,就能透過醫事專業諮詢、傳統調解、醫療爭議評析等機制,獲得理性解決的機會,進而將訴訟煎熬縮短。只是,在實務運作上,難免盡如人意,仍有不少改善空間。   《老兵的台灣史》則是 將不同背景老兵,放在「同個歷史架構」,避免過去外省老兵、台灣老兵間,好像彼此毫無關連還吵架。尤其老兵在戰場上「身分的流動普遍」,台籍或中國老兵都有不少人原是國軍,遭共軍俘虜後成了共軍,其中最慘的,是前往南洋擔任戰俘監視員的台籍日本兵,其明明最低階且非正規軍,卻被日本軍官槍脅命令虐殺各國戰俘,在戰後受盟軍軍事法庭審判,成為B、C級戰犯,甚至魂斷異鄉。 ***** 這兩則不同領域、身分,但皆指向「同理心」的報導,倒是吸引自己的目光,或許是有感於日常生活中,隔閡與紛擾導致 人們「被迫成為對立的其中一方」,若悉心觀察,很多時候當事人「並非構成對立的來源」。   不管是囿於彼此思維與背景上的限度與差異,抑或是有心人居中操弄,儘管在「理智」上明白, 檢視歷史 以 化解民族傷痛, 覺察自我 好 淨化記憶固守內心 ; 但另一方面,隨著年歲增長,自己真的深刻體會到「無法確知」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更不能輕率地想化解其內在張力, 只能盡力「嘗試對別人」有所「理解」,並「詮釋對我」有何「影響」,以便跳脫「理所當然」的框架,學習體恤彼此。     就像今天母親和我,多少能領會家屬面對醫療診治不是那麼恰當的苦悶,但理智上也不希望醫病關係緊繃打擊醫護人員士氣。此外,對於經歷那麼多年,不同省籍、族群的關係,沒有隨時代進步而走向融合,反因網路工具的便利,使有心人士操弄更加尖酸嚴苛,因而感到些許...

懇求祝福的泉源

圖片
  最近,教宗方濟各因肺炎惡化而住院。   我思索著,如何為教宗向天主祈禱。基於自己有限的思維,衷心希望教宗能早日康復;但是,我不知道他老人家內心的渴望是甚麼,更不知道天主的旨意為何?   今天聯想到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病危時, 教宗方濟各籲請眾人的一段禱詞, 不像一般為病弱祈求康復、平順、減少痛苦 …… 等意向,除了祈禱賜予安慰之外,特別祈求 『在靜默中支持著教會』、扶持他『愛教會直到最後時刻的見證』   。   重新檢視這段禱文,我想 …… 或許他老人家期望: 如時經歷眼前所有的一切,然後為天主做出見證,好讓永恆祝福的泉源,存留在彼此心中。   「 按照我所熱切期待希望的,我在任何事上必不會蒙羞,所以現在和從前一樣,我反而放心大膽, 我或生或死,總要叫基督在我身上受頌揚 。 因為在我看來,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 但如果生活在肉身內,我還能獲得工作的效果: 我現在選擇那一樣,我自己也不知道。 我正夾在兩者之間:我渴望求解脫而與基督同在一起:這實在是再好沒有了 ; 但存留在肉身內,對你們卻十分重要。 我確信不疑: 我知道我必要存留,且必要 為你們眾人存留於世,為使你們在信德上,得到進展和喜樂。 」 ~ ( 斐 1 : 20-25)   《懇求 一切祝福的泉源 到來》 (Come Thou Fount of Every Blessing)   Come Thou fount of every blessing 懇求一切祝福的泉源到來 Tune my heart to sing Thy grace 觸發我心來詠唱祢的恩典 Streams of mercy never ceasing 慈悲川流不息 Call for songs of loudest praise 喚起最響亮的讚美歌曲 Teach me some melodious sonnet 教我一首優美的十四行詩 ( 歌謠 ) Sung by flaming tongues above 藉由至高者的火舌吟唱 Praise the mount, I'm fixed upon it 讚頌頂峰,我已然確立其中 Mount of Thy redeeming love 我攀登至祢救贖之愛  ...

書寫未來

圖片
  2024 年底,在緊繃的年度核銷後 , 隨即轉換跑道進入另一個新的考驗: 組織考量整體資源適切運用下,原本失智據點要調整服務模式,而自己必須在到職一週後的兩次課堂中,思考如何向初識的失智 ( 能 ) 與陪伴者,上自己「不擅長」的手作課 ( 還得呼應農曆年節氛圍 ) ,並在還沒來得及「建立關係」前就「好好結案」。   雖然,主管貼心表示:不會讓我自己承擔,會給予諸多支持,並希望我不要有太大壓力;但是,在適應新環境之際,加上想到前述限制,仍不免傷透腦筋。   就在每天單程走路 30 分鐘,往返辦公室的途中,突然有一天福至心靈想到: 其實服務對象「跟我一樣對於未知感到擔憂」,於是決定「接納彼此的未知」,不再刻意揣測 ( 掌握 ) 他們的想法,頓時就有了課程主題的靈感——回應此刻的處境。 ***** 第一堂課,主題是回顧在組織服務變革下,如何「再生、轉化」? 首先,坦然表示儘管事由不同,但我跟他們一樣對未知感到擔憂。 接著,串聯年節提問對蛇的「兩極」觀點: 西方傳統——不受歡迎往往是毒辣、陰險、兇惡,東方神話——善良性格 ( 如白蛇傳 ) 及蛻皮而有再生、轉化意涵,進而邀請自由表達想法 ——無關乎對錯。 最後,進入手作,摺出幾個紙扇子,然後「改變方向」拼貼成「創意彩色蛇」。   第二堂課,進一步探問「再生、轉化」,是否意味著「將原有記憶都去除」? 首先,分享自己服務經驗,以引導他們回顧曾經歷人事物,找回幸福感。 接著,傳達不盡然得思考偉大的人,因 每個人都有著這麼一個「甚麼」,使自己在漫長的人生路上,能與希望的光芒有所連結,可能是懷念的人、回憶歌曲、印象深刻美景、愛吃的食物、喜歡的娛樂……等 。 最後,製作立體卡片,開啟窗戶時,彈出兩隻蛇上貼著愛心,象徵「跨越既有窠臼開啟新的價值」。 ***** 此課程建構歷程,也讓我聯想到 2009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伊莉莎白.布雷克本 (Elizabeth Blackburn) 博士 ,在 《端粒效應》 (The TelomereThe Telomere Effect) 提到「 維持端粒健全」的概 念。   在檢視 「 維持端粒健全」的概 念之前,先大概陳述何謂端粒。   簡言之,遺傳物質染色體( ch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