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未來

2024 年底,在緊繃的年度核銷後 , 隨即轉換跑道進入另一個新的考驗: 組織考量整體資源適切運用下,原本失智據點要調整服務模式,而自己必須在到職一週後的兩次課堂中,思考如何向初識的失智 ( 能 ) 與陪伴者,上自己「不擅長」的手作課 ( 還得呼應農曆年節氛圍 ) ,並在還沒來得及「建立關係」前就「好好結案」。 雖然,主管貼心表示:不會讓我自己承擔,會給予諸多支持,並希望我不要有太大壓力;但是,在適應新環境之際,加上想到前述限制,仍不免傷透腦筋。 就在每天單程走路 30 分鐘,往返辦公室的途中,突然有一天福至心靈想到: 其實服務對象「跟我一樣對於未知感到擔憂」,於是決定「接納彼此的未知」,不再刻意揣測 ( 掌握 ) 他們的想法,頓時就有了課程主題的靈感——回應此刻的處境。 ***** 第一堂課,主題是回顧在組織服務變革下,如何「再生、轉化」? 首先,坦然表示儘管事由不同,但我跟他們一樣對未知感到擔憂。 接著,串聯年節提問對蛇的「兩極」觀點: 西方傳統——不受歡迎往往是毒辣、陰險、兇惡,東方神話——善良性格 ( 如白蛇傳 ) 及蛻皮而有再生、轉化意涵,進而邀請自由表達想法 ——無關乎對錯。 最後,進入手作,摺出幾個紙扇子,然後「改變方向」拼貼成「創意彩色蛇」。 第二堂課,進一步探問「再生、轉化」,是否意味著「將原有記憶都去除」? 首先,分享自己服務經驗,以引導他們回顧曾經歷人事物,找回幸福感。 接著,傳達不盡然得思考偉大的人,因 每個人都有著這麼一個「甚麼」,使自己在漫長的人生路上,能與希望的光芒有所連結,可能是懷念的人、回憶歌曲、印象深刻美景、愛吃的食物、喜歡的娛樂……等 。 最後,製作立體卡片,開啟窗戶時,彈出兩隻蛇上貼著愛心,象徵「跨越既有窠臼開啟新的價值」。 ***** 此課程建構歷程,也讓我聯想到 2009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伊莉莎白.布雷克本 (Elizabeth Blackburn) 博士 ,在 《端粒效應》 (The TelomereThe Telomere Effect) 提到「 維持端粒健全」的概 念。 在檢視 「 維持端粒健全」的概 念之前,先大概陳述何謂端粒。 簡言之,遺傳物質染色體( ch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