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找方向~追風箏的孩子

很多時候,當手邊要做的事情很多時,一般「取捨」的優先順序,常常是有「具體期限或被催促」的先做,至於那些「沒有人叮嚀或關照」的,往往在我們「諸多理由」中,被列為「低順位」的工作,甚至不知不覺的被遺忘。 此外,這些「感官上」處理順位較低的工作,由於「不被重視與看好」,甚至因為對方在「經歷」與「個性」上的差異,可能「現階段」不見得能「感同身受」,使得在投入時,會顯得「吃力不討好」,造成我們更加卻步。 這樣的感受,讓自己想到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 - 《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 。 故事大綱 年齡相仿的一對小男孩,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雖為主僕卻情同手足。但在一場兩人連袂參與的風箏比賽後,因故產生隔閡,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其中歷經戰亂,最後卻以兩人始料未及的方式,再續前緣。 身為僕人,卻堅持「單純的信念」,始終保持「不亢不卑」 哈山找回得勝的風箏,被其他頑劣小孩搶奪毆打,還譏諷他只是阿米爾卑賤的奴僕,但哈山不為所動仍護守風箏。 反倒是阿米爾卻袖手旁觀並逃跑,事後還因羞愧沒臉見哈山,反而污陷他偷錶,藉以趕走哈山時,哈山卻毫不辯解,同為僕人的父親便帶著他離開。 多年以後,因緣際會下,阿米爾得知哈山持續學寫字,並練習寫信給他,信的內容,除了對所信仰的阿拉極其崇奉外,也一再流露出思念當年這段跨越主僕的情誼。哈山雖身為僕人,面臨人生各種困境時,仍堅持他「單純的信念」,並始終保持「不亢不卑」的態度。 身為主人,備受呵護而輕忽別人;因感同身受,而懂得諒解別人 反觀,阿米爾因母親難產過世,加上從小備受呵護,反而顯露出軟弱與不憐恤別人的性格,除了心虛誣陷阿米爾外,對父親的關懷,也解讀成是苛責自己害母親難產。 而就在哈山始終如一真誠的付出中,雖然阿米爾在表面上仍是逃避的態度,但「內在掙扎的聲音始終不停歇」。當阿米爾長大成人後,妻子在婚前坦誠告知過去曾逃婚,以及後來他得知受人尊崇的父親,當年與家中女僕生下哈山,因此自己跟哈山其實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後,他開始有了改變。 或許是因反省到「自己跟別人都有軟弱的一面」,加上受到哈山多年不變的單純信念影響,阿米爾開始悔悟,而不顧危險回鄉搭救哈山遺孤。同時在一向好面子的岳父前,坦然承認家族過去這段歷史。他不但「跨越自己軟弱性格障礙」,也願意為了愛而承擔父親生前所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