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與「工作」

今天是天主教會《聖保祿與聖伯鐸》(St. Peter and Paul)的「主保日」,而今年也是保祿年(2008年6月28至2009年6月29)。

日前看了《一代宗徒聖保祿》的介紹,也讓我想起了好多年前,看過的一部由名演員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與傑洛米艾倫(Jeremy Irons)主演,羅蘭.約菲(Roland Joffé)執導的電影《教會》(The Mission)

故事大綱

十八世紀的南美洲,一群抱著救贖理想的教士在巴拉圭建立教會,保護著當地的印第安人。

其中羅力格‧曼多薩上校(Rodrico Mendoza)原來是殺人不眨眼的奴隸販子,一日他在決鬥中誤殺弟弟,從此他心情消沈與愧疚,便住入了修道院。

他在加布里耶(Gabriel)神父的勸導下,來到了瀑布之上的聖卡羅斯,在當地的印第安人的寬恕之下,羅力格放下背負沈重的罪惡,也成為一位傳教士。

後來,西班牙在殖民地的爭奪戰中落敗,必須將巴拉圭的土地與教會一併割讓。然而當地的教士希望維持現狀,不肯讓教會淪入准許販奴的葡萄牙之手,教廷於是介入仲裁。到了最後,教宗欽派的紅衣主教決定棄守,教士抵死不從,葡萄牙的軍隊便長驅直入發動屠殺。

之所以將這部片子跟聖保祿的事蹟聯想在一起,是有幾個情節,對於人「表達信仰的方式」與「信仰面臨衝擊的態度」,有異曲同工之處與強烈的對比。

以人們所受經書教育和社會地會表徵,做出錯謬的信仰判斷

從小受良好的教育,熟讀舊約經書,狂熱、激進且有股莫名傲氣的保祿,雖然一心嚮往救世主的來臨,卻以自己認定的方式判別,對出身卑微低賤的納匝肋木匠耶穌,自然不放在眼裡,而竭盡所能迫害耶穌與跟隨他的信徒。

而電影The Mission中,紅衣主教與那些歐洲貴族們雖然位高權重,身處文明世界,卻為了維持自己得來不易的高位,而「默許殖民者作為」,眼睜睜讓當地單純善良並執著於信仰的印第安人,與辛苦建立教會的傳教士全部殉道。

受迫害者以「愛和寬恕」超越恩怨,與自己生命的限制

此外,受到保祿迫害的教會第一位為信仰殉道聖人 - 斯德望(Stephen),死前曾跪地祈禱:

主耶穌,接我的靈魂去吧!」遂屈膝跪下,大聲呼喊說:「主,不要向他們算這罪債。」《Lord Jesus, receive my spirit.” And falling on his knees, he cried with a loud voice, saying: Lord, lay not this sin to their charge.(宗7:59-60)

同樣的,加布里耶主張以「和平寧靜方式」進行抗議,堅持人的作為必須「符合上帝的心」,並對一心想奮戰抵抗,而前來尋求祝福的曼多薩說:

只要你是對的,天主就會保佑你。而如果是錯的,我祈禱也沒有用,…武力若是對的,那世上就無需有愛了。

因為「堅持」來自心中良知的召喚,而有截然不同的結局…

還好,保祿在受到天主的啟示後,真心悔悟,在十四年的自我流放生涯,到異地傳佈福音,也才讓耶路撒冷以外的我們,如今有機會接受珍貴的信仰。

反之,片中紅衣主教聽到當地原住民唱出「天籟般的歌聲」時,


雖領悟到原來土著也和他一樣都是天主的子民,但終究無法抗拒政治上的高度壓力,而讓他們慘遭殺害。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自己想到的是,在任何團體中,其實都存在著某種「信仰」,即便是「營利組織」,在賺錢的同時,若秉持著讓組織得以「長遠發展」的「信念」去運作,如:資訊業帶給人便利、娛樂業帶給人歡樂、出版業帶給人知識…等,那麼在單純的「工作」背後,某種程度上其實也蘊涵著「使命」。

反之,教會或服務團體,雖屬「非營利組織」不以賺錢為目的,但若「逐漸淡忘」當初加入團體的「初衷與理想」,甚至從「冷漠疏於行善」,到變成「默許不當之惡」,最後偏離組織「使命」,導致所做所為,變成只是單純「把它做完」的工作罷了。

或許,在看待發生在我們生活當中的工作,都能秉持著「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並與週遭的人共勉,這樣…就能多一些像加布里耶神父,或聖保祿這樣的人!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6/blog-post_29.html

相關閱讀:
遇見韓劇「黃真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