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時空的旅程~街頭日記

昨天教師節前夕,看了HBO播映由真人真事改編,金獎影后希拉蕊史旺(Hillary Swank)主演的電影 《街頭日記》(Freedom Writers) ,除了一般「春風化雨」的故事情節外,最主要則在於這是一個經由師生「集體創作」,進而「跨越時空族群桎梏」的歷程。 故事大綱 出身中上階級白人家庭,甫從加州名校畢業,滿懷理想的菜鳥教師艾琳.古薇爾(Erin Gruwell),首份工作便是教一群種族各異、環境複雜的學生。 校方不看好她,學生也對她下馬威,要讓她一個月內辭職。而她從一開始跟學生雞同鴨講,到逐漸接近他們,請學生們拿起筆,寫下各自生活的困境與心情。這些學生以文字娓娓道來自己生命中的種種事件時,逐漸掙脫生活枷鎖,進而產生改變世界的力量。 做老師我還有很多要學,但我是好學生 一開始剛上任的艾琳.古薇爾,面對校方的明示與暗諷,絲毫不知道即將面臨的困境,還單純並自信滿滿的表示:做老師我還有很多要學,但我是好學生。 從旁人看來,她似乎有些傻且未進入狀況,但看完全片後,自己感受到的是,古薇爾之所以「能突破困境,不在於她是好老師,而是她是好學生」。 一開始她秉持傳統教法,傳授著名荷馬史詩,但這些偏離學生生活的內容,根本無法讓已經放棄學習已久的學生感到興趣。但她從沮喪中,不斷學習並調整教學方式,終於讓這些孩子從憤世嫉俗,到願意傾聽、分享,並以自己脫胎換骨的人生,向世人作見證。 外在形式的討好,無法突破其心防;內在傷痛的觸及,反而開啟內心世界 古薇爾試圖模仿學生們慣用的語言和興趣,但「形式上的討好」,卻無法突破其「心防」,反而招致冷嘲熱諷。結果一張學生上課傳閱的「種族歧視漫畫」,無意中開啟探索學生們內心世界的大門。 雖然這些孩子本身就是美國資本主義與制式教育的受害者,長期生活中遭到歧視,在貧民窟過著槍林彈雨的日子。但卻「習以為常」,甚至在「不知不覺」中,以白人對他們歧視的態度,反過來去對待其他民族,直到古薇爾斥責他們的態度,實與歷史上納粹屠殺暴力無異,這才開始省思。 讓學生「從歷史書中發現自己」,透過檢視內心傷痛與憤怒後,重回生活 古薇爾有感於這些長期收到暴力傷害的學生,卻對歷史上納粹屠殺一無所知,便改採「異於一般教學」的方式,間接讓這些從不閱讀的孩子們,從了解歷史書中發現自己。 如利用課餘時間打工賺錢,然後帶全班實際參觀大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