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年之交~法拉第的故事

日前「無意中瞥見」一個人物專訪節目,提到一句話「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當時對於這個「老生常談」的勵志觀點,卻以如此簡潔而生動的比喻印象深刻,便上網查了原始出處,才知道是源自《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 歷經長達15年「特搜」老友事蹟,所撰寫的傳記 這本書「最初吸引」自己的地方,在於作者張文亮教授在書《自序:我的老朋友-法拉第》提到,這位在他高中時代教科書學到的科學家,「因緣際會再次出現」於他留學聽收音機廣播劇的小故事裡。 故事大致是說:法拉第(Michael Faraday)演講結束後,避開向女皇和貴族名流的謝幕,轉而去探望生病的老婦人。 因這則小故事,而使法拉第從課本「冰冷的公式」,鮮活地進入作者張文亮教授的生命。本書有別於一般人直接以原文翻譯改寫方式,作者歷經長達15年特別用心蒐集,將有關法拉第的事蹟與佚聞彙集成書。 ***** 以「自發性」的態度學習「眼前」的工作 法拉第僅小學畢業,卻在科學領域上橫跨電機工程、材料科學、機械工程、化學工程、物理、土木…等。此外,他也是偉大的教育家,晚年更致力於宗教信仰的傳遞。 綜觀他學習成長過程,處處可發現他不論面對再枯燥的工作,都想辦法轉成「有趣並且有效」心態去學習。如:在裝訂書店當學徒時,將刻板的訂書工作,變成跟自己比賽的挑戰,看自己能做多久不休息?書能訂多厚? 長久下來,間接培養出從事科學實驗研究者所需的特質與本事。此外,對於送來各式各樣書籍,有效運用時間廣泛閱讀,他在「白天裝訂什麼書,晚上就做那本書的學徒。」 以「敏銳的心」洞察週遭的事物與問題 對於啟發有系統學習的書籍,更是隨時放在口袋閱讀,如: 《悟性的提升》(The Improvement of the Mind,by Dr. Isaac Watts) ,並落實於日後的學習當中。就像該書開始提到: 「 讀書好像吃核果,有人讀一大堆書,只嚼到一大把外殼,而沒有吃到裡面的核仁,結果味如嚼蠟。 」 而他將書中要點,落實在生活當中,大致包括: 1. 以「自己的口吻」記錄自己的心得、收集有趣的資料等,作為自己的「休閒」與別人「溝通」的材料。 2. 秉持「願意受教」的心持續學習,以避免因失學或低學歷造成自卑,陷入自憐的泥沼中,而期待透過別人以稱讚來肯定自己。 3. 基於讀書的樂趣不只在「人與書」的關係,也在於「人與人的分享」,故透過與人口頭或書信上互動的討論,產生讀書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