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答

日前海地(Haiti)發生地震死傷慘重,一如以往看到災難發生,當下心情總是很沉重,故心中也期望能看到一些「振奮」的事蹟,就像《收治百人 醫師的家活像野戰醫院》的報導。 歷經救治傷病死亡和求助無門等困境,仍信心滿滿的醫生 海地59歲的小兒科醫師蘇黑納,地震後他的兩層樓住家幸運地未受損,他乾脆開放當成野戰醫院,一口氣收治百餘名傷患。 雖然歷經救治孕婦卻沒能保住母親與胎兒,到機場求援卻一團亂而「不知道要到哪去問誰」,載了急需動手術的傷患到一家醫院,但被拒於門外…等「困境」,但蘇黑納仍有信心很快就能獲得救援物資和人手。 「激勵」的報導,時間一久容易逐漸讓人淡忘與麻木 只是,這類「激勵」的報導,時間一久容易讓人逐漸淡忘與麻木。「理智」提醒自己似乎不該如此,故改嘗試了解過去我們所不知道的海地,以及海地所屬的整個拉丁美洲(中南美洲)過去受葡、西兩國的統治各方面重大影響,試圖從客觀理史發展脈絡,思索海地何以遭受如此悲慘磨難,以及給能予自己的啟示。 如果沒有可填入的對象,這個祈禱文就沒有意義了 不過這樣探究的背後,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今天突然聯想到災難發生之初,晚上祈禱時小外甥女所說過的一句話。 當時我們拿她從小就很喜歡的《牙牙語──小學生祈禱手冊》,裡面有關於「為面對天災」意向的祈禱經文。我驚喜的發現裡面有「空格」,只要改祈禱「對象」其餘照念,就可以作為「萬用」祈禱文。小外甥女接著回覆說:那當然,如果「 沒有可填入的對象,這個祈禱文就沒有意義了 」。 激勵人心事蹟,若沒有「同步融入內在生活」,再次點燃熱誠將更加困難 的確,生活當中各種激勵人心的事蹟,只是激發我們思慮的「開端」,但若是「停滯尋求表面慰藉」,而沒有「同步融入內在生活」,那好不容易產生的「瞬間熱誠」很快就會散失,時間一久要「再次點燃」會越來越困難。 就好比只是參與一場場溫馨的營火晚會或是精闢的演講,回到現實生活時,卻因脫節而難以延續當時莫名的感動,久了那樣的情境便逐漸流於形式,使內在感覺更加疏離。 接納自己當下情感難以承載的事物,日後反能「由衷感謝」 仔細想想,過去自己也曾將受到感動的事蹟,努力「轉化對象」而套用到自己身上,對於厭惡的人與事,先試著改變「認知」思考,然後調整「態度與作為」,這當中當然有成功也有失敗的經驗。 或許「當下情感」並非坦然接納每一種轉變,但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