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

原本,以為選舉後「權勢底定」,一些「攻訐的噪音」就會稍稍減緩──既得利益者至少可以「挪出些時間」關切「民生問題」。 任何時代、地方皆存的惡力 但是,這一個月以來,新科立委「火力全開」地忙著攻擊對手、縣市長力爭原屬台北之各種主辦或主導權──想擴張自己的優勢。尤其是……接近228事件紀念日,對歷史人物「見縫插針」戲碼再度上演,透過網路「在背後煽火」,比起以往更為輕鬆,倒是苦了一些「現場人員」──熱血青年「馬不停蹄地噴漆」、清掃人員「苦不堪言地除漆」。 坦白說,這些「政客」究竟要如何「引人注目」,自己雖會留意但並「不想深入關注」,反正任何時代、地方,惡力總不會缺席。 民族傷痛,因檢視歷史而淨化記憶 反倒是從一些報導中知道,228事件受害者的後代,慢慢透過對歷史的檢視、內在情緒的抒發,大部分都「願意放下仇恨、淨化心靈」,也明瞭那是「該時代局勢下的無奈悲劇」。 對我而言,亦樂見此情況,畢竟檢視歷史,並非拿來傷害對手的「藉口」,而是作為提醒自我的「借鏡」;並非拿來「消費」受害者的「傷口」,而是作為「提升」自我的「出口」── 鑑古知今而以宏觀的視野看待彼此 。 個人修練,因遼望視野而固守內心 再仔細想想: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面對和檢視這些「大事件」,人們多能「展現對眾生」的慈悲;相對於生活中的「細瑣衝突」,反而較難「覺察到自我」的軟弱。像是……我們面對驟變災難現場可井然有序排隊而無怨言,卻 常為日常突發狀況抓狂──因無法達成「自認合理」的要求 。 儘管各種感人事蹟唾手可得,成長課程到處都是,各種社群網站中,人人似乎也「對別人分析透徹」。但是,此猶如參與一場場溫馨的營火晚會或是精闢的演講,之後未「落實於生活進而內化於心」,只能轉而汲營更多「人造激情」來「填補」空虛。 但是,自己也發現到,當不再想 刻意營造情境或複製心情 ,而是真實面對生活各種挫敗、失控,似乎就越能從中「遼望」更大的「視野」,進而「固守」我的「內心」。 誠如盧雲神父在 《向下的移動》 提到: 權力能以各種形式出現:金錢、關係、名聲、知識能力、技巧……等等,都是用來「操控他人」、「獲取安全感」的方法,但是「日漸高漲的渴望」,反而帶來的是「更深的無力感」,結果陷入無止盡的循環。 …… 若我們渴望透過在人間飽受屈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