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

今天午餐時,看到一則新聞,是關於禮儀師推車時,不小心讓棺木墜落破裂,使得亡者遺體外露;對此「壞預兆」,禮儀師跪求家屬原諒。 聽聞此報導,我和小妹竟「不約而同」地表示:先說好喔!萬一我們(本人)遇到類似情況,請(其他家屬)不要怪罪禮儀師,因為......逝者已矣,重要的是如何活下去;這也讓我想起:日前小外甥女來家裡吃飯時,聊到一個「部分人」認為是「禁忌」的話題。 小外甥女提到:雖然考完期末考,接下來也打算跟老師在實驗室研究,但想利用空檔固定來台北「跟家人打屁」。 對此,她的好友不解地問道:路程有些遠何必那麼辛苦奔波? 說到這裡,小外甥女放慢速度,稍稍遲疑了一下,然後繼續表示: 這很難跟好朋友說清楚,但其實可以跟你們說啦,就是……若是家裡曾經死過一些人,就可以明白(為何這麼做)。 我除深表同感而點頭如搗蒜之外,還接著「分享」曾跟大姊聊過的心得,即當「家中走了一個人,似乎與天主關係又更接近」。 聽到我的回應後,小外甥女又繼續跟我討論更多,像是「家裡曾經死過一些人」,會是讓我們更珍惜與家人互動的「原因」嗎?也聽過有存活者因此變得疏離、反目成仇,或是反過來「怪罪」某些人事物所造成的……。 最後,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失去至親」只是一個「觸發點」(Trigger),是「喚起」我們過去生活的珍貴點滴,儘管難免有些失落、哀傷,甚至衝擊,但都是在愛與平安中渡過(就像我們現在可以安心地分享)。 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平常不會做的事今天做,這樣下去可持續多久? 「早知道」,好像不適合決定我們每天做的事情,而更適合影響每天生活的「態度」,決定其中的優先順序。我「再忙也要去做的事」,才叫優先,其可能因人生階段、環境的不同,而有所調整;但每個人應該經常提醒自己「你認為甚麼是最重要的?」這樣看來,相對於每天不可控制的因素與影響,就不是那麼地重要。 只要在平常生活當中,做了我們能做的——把優先順序處理好,盡己所能;那麼,當事發之際——是我們早知道會發生的(只是不知時間為何),事發與事後就「單純經歷」悲傷的感受,因此是自然的過程。 或許,我們沒辦法將生命中的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來過;但是,落實把重要的事當成優先順位,那麼可以把生命中的最後一天,當成平凡的一天來過。 ~如何不讓人生留下遺憾( Breaking the power of guilt)——陳永儀(May Chen) 【後記】 過去,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