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的恩賜

日前看到兩則有關「叢林」報導,讓自己有些起雞皮疙瘩。 一個是 4 名叢林的孩子,於亞馬遜雨林失蹤 40 天後奇蹟生還;另一則是 過動兒和不動的植物玩在一起,啟蒙出不一樣的人生。 ***** 多項奇蹟 劫後餘生 2023 年 5 月 1 日,一架乘載 7 名人員的小飛機,從哥倫比亞南部的叢林地帶向北飛行時,不幸故障墜毀。意外發生後,倖存的只剩下 4 名維托托( Huitoto )族的原住民幼童,其餘 3 名成人 ( 包括孩子的母親在內 ) ,在飛機墜毀後不幸去世。 身為當地原住民的這 4 名孩童,對叢林具有一定了解, 在 13 歲大姊引領下, 9 歲、 4 歲及 11 個月大的嬰兒 躲在樹幹上,以免受到蛇、蚊蟲和其他動物的威脅,同時 知道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且能夠找到水。 共同連結 促使合作 40 天之久,除了孩子們本身的求生能力之外,搜救者鍥而不捨也是重要關鍵,尤其原本「彼此敵視」的原民和軍隊,因共同抱持孩子能倖存之希望,而攜手合作展開救援。 我想,前述客觀生存優勢(身為原住民)固然重要,但或許 …… 他們平常就有深厚的情感連結,內心才沒有被喪親、飢餓、危險的威脅所擊倒,而做出連大人都很難做到的事——在險峻環境相互扶持努力生存。 ***** 植物相伴 啟蒙人生 人稱「阿改」的洪信介,天生頑皮和過動,在校害怕被老師盯上、被同學欺負, 在家裡總坐不住、門鎖都阻擋不了的他,常常被父母打罵。因此,自覺人際相處很困難,但與不會說話的動植物在一起反而自在,除了採集新奇少見的植物回家種,還因此泡在圖書館裡研究,對學校功課無感的他,卻牢記每種植物的學名。 40 歲前的人生顛沛流離,因為不喜歡上學,國中畢業就去當學徒,做水電、粗工,同時兼種菜和植物,還邊研究農業書籍,而樂於當一個「喜歡讀書的農夫」。 至親伯樂 無私圓夢 後來,為了賺錢,家人投資蓋溫室,可惜有興趣卻沒生意頭腦的他,慘賠 600 多萬,儘管如此,家人仍然支持他 —— 只希望他平穩地走下去就好。 2012 年,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教授李家維領軍,募集一群專家遠赴南太平洋 200 多天,讓當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