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外求

農曆年假後, 2 月 19 日至 24 日適逢新年期間和教會《四旬期》 ( 整個教會準備聖週和迎接復活節前四十天的期間 ) ,教宗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樞機,每天有一分鐘省思,幫助我們在忙碌工作之餘,置身「不同氛圍」下,有一個調和的良機。 對我而言,看著每天提出一句而且是耳熟詳的聖經話語,要「咀嚼」出猶如心靈橡皮糖那樣「濃郁」,有一些困難;不過,日前陪伴長輩的經驗,讓我又多了些領會。 ***** 一名長輩因身體狀況虛弱,加上眼睛不舒服,團體活動時常常趴著,當老師或工作人員招呼她時,常招來身旁其他長輩耳語,如「她睡著了、不要理她 …… 」。一開始我僅基於職責所在而在一旁看視,間或以手勢要其他長輩不要再說了。 有一次,因我需要寫紀錄,便走進她身旁陪著進行手作工藝,這才發現,有著柔弱的外表的她,脾氣有些拗,一直拒絕參與也不太理我;後來,自己「不再強求」她操作,只是讓其「感受我在身旁」,並且知道製作手作的進度 ( 如輕聲說明、適時拿作品給她碰觸 ) 。最後,成品出來時,問她是否願意帶回家,竟然答應了,就在我告知準備離開,她還問道: 「你要下班了嗎?」 有幾次周遭長輩陸續回家,她也會指責工作人員並吵著回家,對其安撫常常失敗;有一次,遇到類似情況,我「不再刻意阻止」,而改口說「你若堅持往門口走被撞我也幫不了你」,然後就不再說話 ( 僅安靜站在一旁看視 ) 。不久,她默默地倚著助行器走回來,我示意要她作下來準備吃藥,頓時她情緒又出來並嚷嚷表示: 「我不要吃會讓人睡著的藥 …… 」。 ***** 頓時,我恍然大悟,旁人眼中 脾氣有些拗的她,其實內心對於「會睡著」這件事很在意(聯想到被其他長輩冷嘲熱諷的經驗?),腦海中也浮現 薩提爾 (Satir) 歸納 5 種溝通模式,前 4 種為「求生存應對姿態」:「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當我們不自覺地選擇採用上述姿態溝通,其實是在嘗試得到他人接納,隱藏自己的渴望; 第 5 種則是「一致型」的溝通者:真誠、真實地自我表達、關注彼此,並在適當的情境脈絡中,傳達直接的訊息,並且為此負責。 對於 Satir 有名的溝通模式,自己並不陌生,但或許是仍在適應「即時回應訊息與排除問題」的情境氛圍,因而無暇「聆聽溢於言表的訊息」 。 當 靜心 聆聽 每個當下 的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