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

接近下班時,看到同學 Line 訊息:陳宗舜神父今天 2025 年 6 月 30 日下午 16:30 於頤福園安詳蒙主恩召。 上過陳神父教會歷史課的人,對教會漫長的歷史不見得都記住,但必然記得一句他掛在嘴邊耳提面命的經文: 「 天主使一切協助那些愛祂的人,就是那些按祂的旨意蒙召的人,獲得益處。 」 ( 羅八 :28 ) 。 坦白說,我雖然很喜歡這句話,但之前心中不免有些納悶:這句話跟教會歷史,有甚麼關係呢? 上週五聽了一整天 AI 線上課程,心中有滿滿的心得 ( 這部分等改天再慢慢整理書寫 ) ,但腦海浮現陳神父對於檢視歷史,更好說是被教導的經典,該抱持何種態度,用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類比。 「 有一寺廟住持,一日在敲木魚誦經時,一隻貓在室內奔跑並發出叫聲,為了讓貓安靜下來,住持便將牠栓在角落餵養;住持過世後,不久,那隻貓也死了,繼任者趕緊又找來一隻貓豢養。 繼任者並不知道住持最初養貓的緣由,只知道有記憶以來,住持在誦經時,旁邊就拴著一隻貓,也不敢多問——總覺得涵養深厚的住持,這麼做必然有其道理,所以,誦經時得養貓的習俗就這麼延續下去 ….. 。 」 當時,神父進一步表示:了解教會歷史脈絡時,不要只看表象,檢視禮儀規範時,要以開放的心去聆聽時代的需要,才能與時俱進,過去很多所謂的異端 ( 異類 ) ,如今看來其實是一些缺乏溝通與交談的誤解。 有著招牌酒窩,喜歡說說笑笑的陳神父,在會心一笑之餘,給了自己一個鮮明又寓意深遠的圖像,不管是工作或生活,遇到「正言厲色」的強力要求,務求照特定作法、不想嘗試改變者,腦海裡常浮現此景象:「這人身邊有一隻貓,不能怪他」,此會讓原本有些無奈甚至委屈的我,頓時放鬆甚至在心中竊笑。 日前上 AI 課程,再度聯想此小故事,是省思到 AI 就像集結許多所謂「精闢文本」的大框架;自己並非全然否認其價值,但這種將過去知識經驗去蕪存菁的學習,容易 錯失以謙遜的態度,自然領會生活中「沒有界線」的各種可能 。 我想 …… 神父用簡單敘事,幫助我們檢視共同的歷史起伏,以及各自的生活歷程,窺見當中俯拾即是的信仰之光,當 將 注意力從自我轉向天主, 全心全靈順從、仰賴聖神的引導 ,便能找到幫主自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