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


小外甥女年後剛開學時,原本說大概會隔一段時間再北上,但前幾天表示:太想念家常菜,所以這次連續假期又北上打牙祭。昨天下午來家裡時,看著我和媽進廚房準備煮菜,便跟著「窩」到廚房,然後嘰嘰喳喳地說起開學兩周在學校發生的事,還表示:
當了兩周認真的學生〈上課聽不懂便錄音聽、事後問助教等〉,身體快累斃了,竟然努力到……「忘了滑手機」。

所以,剛回來的第一天,先在她家「補」滑手機。聽完之後,我笑著反問說:
「阿……當兩周『認真』的學生,除了『身體』累斃了、忘記滑手機之外,『心裡』覺得如何呢?」

小外甥女想了片刻,然後答道:「還挺踏實的」,然後又繼續描述:
「尤其看到助教很認真,所以特別向其『道謝』,並『回饋』一些想法,頓時……又特別補充說──是發自『真心』的喔!助教也適時地回應她,因雙方此『良性互動』,使她感到特別地開心。」

對於這段分享,也讓我想起之前一則報導提到:北一女這兩年開特色課程「初級木工」課,在期末成果發表會,學生表示:
「修這門課超『療癒』,因為難得可以動手不動腦,從學科及考試壓力解脫,光學鋸木、磨光木板,讓她們『開心』得不得了……。」

一開始看到這則新聞時,自己「心有戚戚焉」,原本只是認為,此類似運動時分泌「腦內啡」產生的效果。昨日小外甥女的分享,自己又浮現一個概念:

「究竟是……做開心的事,讓人專心;或是……專心做事,讓人開心?」

儘管,我們可以「選擇」讓自己開心的事來做,但更多時候得做「責無旁貸」或「預料之外」的事情。再仔細想想,做事讓人感到「疲憊不堪」──無法藉「其他調節」來恢復的,跟事情的本質「無絕對」的關係〈動腦與否、正事或休閒〉
常常是因未「專心」投入,汲營做更多以填補內心不安;結果,身體自然調節功能失常,心裡也倍感空虛────「參加」很多活動卻鮮少「參與」其中。

只是,究竟怎樣才能專心投入?

對我而言,當有越來越多「自得其樂」的經驗──即使無「關愛的眼神」仍「自發性」地做時,便能從中感到自在和平安。

【後記】

今年1月下旬,再次考社工師,在『認真』 K了三個半月的書之後,雖然已依照計畫複習了全部,也覺得很「充實」,但考完後就跟上次一樣……「暫時不想碰」有關社工的「專業知識」。

不過,不同於去年首次考完社工師「等結果」的心態〈當時實習完後『硬』 K了一個半月的書就上考場,然後隨意地邊找社工職務、邊等放榜〉;這一次等放榜的期間,有更多「自我調適」〈更好說是「打預防針」吧!〉除了有機會看些實務報導、閒書之外,也整合過去「其他經驗」,特別是十多年前的初衷──將信仰體悟融入生活

時間,是一面特殊的透鏡,像是把『望遠鏡倒看』,便可將東西縮小,因而看得更清一樣,看見對你來說,原本大到無法完全看見的。那東西就是:
『自由』,這個天賦的禮物,使你與造物主有最相似的一點,你自己即是『永恆真實』的『一部分』。
所看見的一幅清楚小畫面,是由『一連串』的『瞬間片刻』組成的畫面,而你自己,就在每個片刻裡,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
不可能光靠一個定義,來認識永恆的真實;『時間本身』以及充斥於時間裡的所有『動作』和『事件』都是定義,都必須『被經歷』過

《夢幻巴士》(The Great Devoice)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19/03/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觸動的心聲~琴之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