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同尋希望~陽光依舊

今天到市圖看了「同濟會2009年童心影展」- 《老師上課了II-我遇見一位好老師》系列中12-陽光依舊(Tu m'avais Promis) 。 故事大綱 法國的經濟不景氣使得各地失業率居高不下,諾老師此次代課的村莊亦深受影響。班上的馬修因父親離家出走,與母親瑪莉亞相依為命。馬修只要能與母親在一起,生活再苦也不怕;瑪莉亞卻因為沒有工作,無力扶養孩子深感自責,而長期積欠房租的結果,屋主決定收回房子。 為了謀生,瑪莉亞不得以將兒子暫時送往兒童之家,自己則要往外地求發展。馬修因此對人生感到灰心,但諾老師鼓勵他表示:就像日蝕一樣在地球上造成陰影只是暫時的,陽光一定會再次出現,而故事末了真的出現轉機。 歐式小品電影,炎夏之中讓人備感清新,也更貼近生活 看完後,平心而論劇情很簡單,幾乎沒有什麼「出人意表」的鋪陳。或許是自己「個人主觀意識」吧,因印象中美國、亞洲電影劇情,多半「刻意」將老師塑造成「拯救蒼生」的英雄,劇情過程「震撼曲折」。而相形之下,歐洲的電影劇情處理「細膩而寫實」,感覺上就比較「小品」。 倒沒有絕對哪種類型「一定」比較好看,不過在炎炎夏日情境中,看這樣的電影感覺挺好的,而且比較「貼近平常生活」。就像回家坐捷運木柵線的一段插曲,讓自己跟電影有了一些聯想。 話說車內有一對母女上車後,母親趕緊要女兒坐下,並要她把手持養著烏龜的器皿,放在座位旁邊車廂的平台上。但女兒面有難色平地表示台下是機器這樣不太好,母親原本說沒關係,但在女兒的「堅持」下,母親開始有些不好意思,便依照女兒「自由意志」,放在她自己膝蓋上。 在「合理規範」下,培養孩子以「自由意志」去處理生活衝擊的能力 就像電影中,老師在不論是面對馬修跟班上同學的衝突,還是他生活的困境,並沒有「大剌剌」的介入,而是在「合理規範」下,培養孩子以「自由意志」去處理生活衝擊的能力。 如:馬修跟其他兩位死黨因父母失業,經濟陷入困境而沒錢到餐廳吃午餐,只能跑到外面隨便吃些東西果腹。老師知道後跟有午餐吃的同學說明此情況,提醒小朋友思考如何運用以「能力範圍」內的方式,「邀請」三位同學一起用餐,並同時顧及到當事人尊嚴。 還有一次是班上有「財大氣粗」的同學,「耳濡目染」母親的態度而對馬修不友善,老師便想了安排同學「依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