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

近日重看《愛‧生活與學習》,以作為送給小外甥女的小學畢業禮物。作者利奧.巴士卡力(Leo Buscaglia)引述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猶太作家 Elie Wiesel,在《Souls on Fire》中所說的一句話,讓自己印象深刻。 「 當我們死去時,造物主不會問:為何你沒有變成救世主默西亞(彌賽亞),祂第一件事會問:為何你不曾變成你 」 接納自己憤怒的情緒,暫時先以沉默表達抗議 這也讓我想起有次帶小外甥女補習,眼看就快來不及,趕到捷運站時車子剛過,於是她氣急敗壞地表示:都是因為我「提醒」她記得帶課本而「延誤」時間。聽完此話,自己頓時「火冒三丈」,覺得這小孩真「不知好歹」,但又不想在她上課前和她爭吵「擾亂」其情緒,便暫時先「以沉默表達抗議」。 理直氣和,義正辭婉 自己冷靜下來的同時,看著趕赴補習而一臉疲憊的她,心中開始有些不捨,並想到:自己其實也曾有類似「無名火」的情況──並非針對特定人或事,只因心中夾雜一些「難以言喻的懊惱」,而不自覺地將火氣「殃及無辜的近人」。 於是下車後,便平靜地對她表示:以後急著出門時,我不再刻意提醒她攜帶物品,以免造成她的緊張和「 剝奪其成長的權利 」──因為若真的忘了帶,下次反而會牢記在心;另外,也希望她不要將時間算得剛剛好,以防突發狀況時有所延誤。 看著她驚訝的表情,自己接著半開玩笑,並作勢將右手食指和中指彎曲以示跪下「懇求她原諒」。小外甥女聽完笑出來並表示:她也有錯,並不是要責怪我,希望我以後還是能適時提醒她。 情緒「不會」因為「否認它的存在便消失」 仔細想想,我們從小的教育似乎傾向「肯定理性論述」而「否定情緒表達」,但情緒「不會」因為「否認它的存在便消失」,反而會因「隱忍壓抑」而產生更大問題。事發之初先不帶批判地「接納情緒」,反能讓自己冷靜思考「後續適切的行為」。 先跟內在自我對話,再回過頭來體諒對方的心境 我也發現到:「第一時間」讓自己「冷靜」的「思考模式」,並不是「假想」對方各種可能原因,因為這是用「當下的我」去設想「眼前的對方」,此必然會受到年齡、經驗、個性……等限制,更何況「對方過往的經歷」,是我難以全然觸及的。在專注於「探究對方疏失」的同時,會不自覺地流露出「嚴峻的表情」,以及「高人一等的姿態」,最後常演變成自顧自地闡述「無關痛癢的道理」。 若改以「當下的我」去聯...